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7篇
  免费   1篇
教育   2446篇
科学研究   53篇
各国文化   28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71篇
文化理论   15篇
信息传播   1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312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292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针对作文教学中学生缺乏写作兴趣这一突出问题,该文从作文教学要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和创设“诗意”作文环境两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了一些浅显的探讨,希望以此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相似文献   
92.
追求德育价值取向是人们从事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内在动因。以此为基础开展诗意德育研究具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人本价值、建构魅力德育模式的实践价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学价值、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学价值,乃至政治学、经济学与文化学等价值。  相似文献   
93.
语文课堂如果缺失了语言实践,那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但是语言实践如果成了简单、枯燥的文字训练,缺乏魅力,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那将会事倍功半,高耗低效。语言实践应该和“情趣、诗意”同构共生,寻求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94.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只读这诗题,已让人心动。“真想变成……”一声轻叹,满怀向往,一下就将你的思绪带入一池荷塘——那里,叶如华盖,四溢清香。一个“变”字,透着烂漫天真和无限的曼妙遐想。  相似文献   
95.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通过分层质疑、整合资源、自主阅读和多样诵读等形式,营造诗意的美育氛围,彰显美育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96.
古典的法则与明晰诗意的生成——读李少君《草根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少君的诗歌写作在处理与传统的关系上,自觉地遵从属于“诗教”传统的古典法则,这种古典法则是对三重时间结构的想象与依托来构建的,同时这一法则也建构了一种明晰的诗意。  相似文献   
97.
连子波 《师道》2011,(2):19-21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艺术。如果说课堂应该是一个作品,那么教师作为创作者则为一条道路,他将自己的作品引向纯粹自圆之境。让课堂成为诗一使课堂的进程具有诗的节奏感、使教学的内容具有诗性美、使教学语言具有诗的品质、使教学思考呈现更深沉的美感,无疑将使教学获得更高层次的提升,教师的生命也将从纯属辛劳的境况中获得新的意义,从而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中获得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98.
关勇 《师道》2011,(2):21-23
诗歌寻求的是奔放、自由,数学寻求的是严谨、必然,恰似两条平行的琴弦,永不相交,但我们可以将它们靠得很近,让彼此感觉到对方的颤动,交相弹奏出人间最美的音符。"给我一个支点,我便能移动地球!“耳边突然响起了阿基米德那句豪言壮语,我同样可以自信地说:“给我一个恰当的角度,数学与诗歌能结合得非常完美。”  相似文献   
99.
理解诗境和诗意的前提首先是理解诗的语言,对“诗词格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诗歌独特的韵律、节奏进入儿童的听觉,通过反复的朗读和吟诵,让儿童体验诗中所蕴含和激荡的情感;而且对“诗词格律”的学习也有助于教师深入掌握诗歌之美,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意、诗境,这对提高儿童的语言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我想。教师应该就是诗人笔下的叶吧!为了花的芬芳、为了果实的甜蜜而默默奉献,这是多么富有诗意而美好的事业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