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篇
综合类   4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学生质疑 编辑老师您好,我是湖北襄樊四中高三(5)班的王磊。在湖北省八校200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中,有这样一道题目:请你仿照《诗经》中开创的比兴手法写两句或几句歌词。我想问一下,“赋比兴”究竟是什么?其实我们老师也讲过了,但我还是分不清楚,希望您能讲简单一点、清楚一点,多举几个我们常见的例子。谢谢您了!  相似文献   
22.
在对古代有关《诗经》“赋比兴”的阐释作一梳理,将这些阐释类归为文字训诂之说、善恶说、显隐说、正变说和盛衰说等五种,并略作说明。  相似文献   
23.
学界对古诗表现手法"赋、比、兴"内涵和作用的理解,一般都是根据南宋朱熹的阐释。对"赋"的定义,诗歌理论界认识比较统一。"比",人们认为即比喻。其实,这种"比",略同象征、类比。"兴",一般认为只是开头、开始、起兴。其实,"兴"是由开头的"兴象"和其后的"联想"两个部分组成,"兴象"与"联想"多数是类似关系,亦有逆向关系,在具体作品中,"比兴"往往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24.
"闲笔"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从与"闲笔"相关或相联系的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或文学现象及理论入手认识它。首先",闲笔"之"闲",古代文论家们赋于它闲暇、自由、自然、随意、不受约束、从容不迫等诸多特征,其与"正"和"忙"相对。作为闲笔,也有以上的性质。"极忙者事,极闲者笔"也是"闲笔"重要的特征。其次,"赋、比、兴",特别是"兴"在抒情文学中的地位及其表达效果同叙事文学中的"闲笔"很相似,钟嵘所谈的"赋"与"比兴"的关系及兼用原则移之于"正笔"与"闲笔"非常适合,朱熹所定义的"兴"及后来研究者生发的其艺术表达的效果又与"闲笔"的审美艺术效果相似。再者,"闲笔"艺术的运用应该是小说艺术的回归,是"因文生事"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5.
"闲笔"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从与"闲笔"相关或相联系的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化或文学现象及理论入手认识它。首先",闲笔"之"闲",古代文论家们赋于它闲暇、自由、自然、随意、不受约束、从容不迫等诸多特征,其与"正"和"忙"相对。作为闲笔,也有以上的性质。"极忙者事,极闲者笔"也是"闲笔"重要的特征。其次,"赋、比、兴",特别是"兴"在抒情文学中的地位及其表达效果同叙事文学中的"闲笔"很相似,钟嵘所谈的"赋"与"比兴"的关系及兼用原则移之于"正笔"与"闲笔"非常适合,朱熹所定义的"兴"及后来研究者生发的其艺术表达的效果又与"闲笔"的审美艺术效果相似。再者,"闲笔"艺术的运用应该是小说艺术的回归,是"因文生事"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6.
《比兴》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六篇,是刘勰对古代诗文创作方法的论述。赋、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传统。对于赋,刘勰在《诠赋》篇已结合对辞赋的论述讲到一些。本篇专论比、兴,除二者关系较为密切外,也说明刘勰认为在艺术方法上,比、兴更值得探讨和总结。刘勰虽以"比兴"并称为题来论述他的创作观,在篇中提出了自己对比、兴的理解,也试图把比、兴方法和思想内容的表达密切联系起来,并在字里行间强烈表达了"兴"之创作方法的重要性,但他在篇幅上却以极大的空间来专论"比"的特质和运用,始终没有明确的描述"兴"的内涵及其使用方法,使我们难以清晰得见刘勰的"兴"义观。本文拟结合刘勰的时代特征和他的文学评论思想探析其隐于其中的"兴"之义。  相似文献   
27.
霍松林先生的中华诗词研究整个充溢着辩难析疑和质疑问难精神,闪射出具有创意的智慧火花,形成一个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聚光点——或提供了中华诗词研究的新领域,或提出了有关问题的新认识,或改变了人们对一些问题的固有看法,从而极大地推进了中华诗词的创作和研究。本文论述了其中三个聚光点,并初步探讨了这些聚光点得以形成的深层原由。  相似文献   
28.
这篇考场佳作的优点如下: 赋比兴的手法。文章开篇借鉴了诗歌中的“赋比兴”手法,即铺陈其事,比喻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责任心”,点明中心论点,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29.
赋、比、兴是中国诗学中的重要概念,但学术界多将它们作为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鲜有人论及其产生源头。20世纪以来,学者们开始从诗歌艺术史的角度阐释赋、比、兴的起源问题。其中尤以朱自清的《诗言志辨》和赵沛霖的《兴的源起》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30.
兴的解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诗经》中的起兴和自然描摹诗的内容没有必然联系。《诗经》中全部起兴的例子证明:兴不过是当时诗歌创作中一种习惯性的呈现手段,它唯一的作用只是为着起韵,并不带有物情观照的主观感情投射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