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9篇
  免费   2篇
教育   573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郁达夫开创了"自叙传"式小说这样一个文学流派,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小说艺术范式——心理和情绪体验范式,文学创作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得到空前的突出强调。正是他通过"自叙传"式小说所塑造的一系列"零余者"形象,对1920年代初一代开始觉醒的知识青年乃至"五四"新文学以来的文坛,有着不可小觑的深远影响。"零余者"形象,其实也是"五四"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一种自我袒露、解剖和知识者复杂心态的一种精神表征。"零余者"形象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和心理动因,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2.
消瘦的身材,忧伤的面容,坎坷的命运,悲惨的结局,一想起郁达夫先生,有时会无端地想起黄仲则的诗句,一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而将前一句改为一生都在秋风里,作为达夫先生的一个小小的写照。  相似文献   
33.
郁达夫中学是富阳市唯一一所以著名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名字命名的学校,坐落在风光迷人的富春江畔。校园内绿树成荫,四季争艳,假山雕塑相映成辉,塑有郁达夫烈士铜像,建有郁达夫事迹陈列室。  相似文献   
34.
席欣圣 《学语文》2012,(4):60-60
郁达夫的经典之作《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名篇.选人中学语文课本也有50多年的历史了。然而其中“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一句历来却颇具争议。  相似文献   
35.
烽烟迷宇宙, 此去复何之? 客里难为别, 相期会有时. 以上是郁达夫送别奥地利犹太画家和雕刻家杜迪希(Karl Duldig,1902-1986)时写的诗句.郁达夫从未到过奥地利,杜迪希也从未到过中国,两人怎会相识、分别的呢?  相似文献   
36.
郁达夫是富阳人,他的作品也就必然打上家乡的印记,对江南民俗的描绘就是家乡印记最直接的证据。在他早期的文章里,提及许多儿童时代的风土人情,成为他文章构成的灵魂般的内核,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热爱。  相似文献   
37.
王孜 《学语文》2004,(9):10-11
北平——现在叫北京——的秋天是意味深长的。郁达夫为了品尝这故都的秋味,竟然千里迢迢赶到北平;而且,为了留住这北国的秋天,他愿意折去生命的三分之二。文人似乎总是喜欢夸大其词,他的说法是夸张的,但那份对故都秋天的爱却是真诚的,深刻的。我不是北京人,无缘品味故都秋天的况味。好在,文字是有魔力的,它能让人超越时空,感同身受地穿行于北平的秋天。  相似文献   
38.
阅读郁达夫的游记,常常有如在画中游的感觉,或简淡的水墨山水,或清幽的青绿山水,而这两者恰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两大分支.为此,笔者分析了郁达夫的散文,证实作家在写景时借鉴了传统山水画的布局、取景、色调以及意境.  相似文献   
39.
郁达夫是现代著名作家,傅雷是当代著名翻译家,二人虽然并无交集,可是都曾做了同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为妻子改名字。  相似文献   
40.
[智慧样板]仔细阅读下面这篇考场作文,揣摩其思想和行文上的妙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1)当4月的朝阳照在初绽嫩蕊的枝头上时,日子便绿了。(2)他用一支笔,与先驱们一起树起了五四这杆大旗,用灵魂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