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25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钱大昕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一生治学博通,成就卓越。钱大昕治学,以史学为中心,是18世纪中国史学界的杰出代表。他为史学的发展做了一系列努力:提升史学地位,使经史并重;开拓史学研究范围,完善门类方法;倡导实事求是学风,对后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2.
钱大昕的文论、史论与“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大昕作为一位清代的汉学大师 ,乾嘉年间主流派学术的重要代表人物 ,却并非一心如枯井 ,死水微澜 ,仅于音韵、度数、考据的章句小儒。其沛然的文论 ,奔涌的史论以及深刻的“理”论 ,无不清晰地折射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从钱大昕的治学中实可反映出乾嘉考据学者的一般治学倾向来。  相似文献   
33.
钱大昕是一代通儒,一生著述丰厚,其遗著虽屡经整理,但至今仍不全面。今辑得钱氏佚文一则,用以补缺,借此进一步窥见钱氏学术的奥妙。  相似文献   
34.
从荀子思想地位的总体评价、“化性起伪”学说的澄清与辩护和“法后王”的理解三个方面勾勒了钱大昕荀学思想的基本面貌,认为钱大昕的荀学透显着乾嘉学者由字词训诂、名物考证探讨义理问题的治学特色,更体现了乾嘉思想学术重新肯定和发现荀子思想价值的重要动向,这一动向最终导向乾嘉时期荀子思想的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35.
父子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饮,待我与他对立在此。"(节选自明·冯梦龙编《广笑府》)  相似文献   
36.
傅杰 《中国文化》2013,(2):247-249
王鸣盛乃有清一代通儒。钱大昕《实庵小传》称其"以著述自命,经史子集四部咸备"。沈懋德跋《蛾术编》复引述其晚年自述:"我於经有《尚书后案》,於史有《十七史商榷》,於子有《蛾术编》,於集有诗文,以敌弇外!《四部》,其庶几乎!"其博通则庶几,而论学养造诣较王世贞实有过之。《后案》、《商榷》及《蛾术篇》虽各有补正余地,但在学术史上的不朽地位则是绝大多数学者公认的。李慈铭断言乾嘉之世兼精经史的学者惟王氏与钱大昕二人而已,而《十七史商榷》"考核精审,议论淹通,多足决千古之疑,著一字之重",与钱氏《廿二史考异》、赵翼《廿二史札记》皆为治史者必读之书,而"钱专考订,鲜及评议;赵主贯串,罕事引证。兼之者惟此书,故尤为可贵"(王利器辑《越缦堂读书简端记》)。胡玉缙举《商榷》可议者多处,而终推崇"其书视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为博大,视赵翼《廿二史札记》为翔实,实史学中不可少之书"(吴格辑《许庼经籍题跋》)。惟王氏文集《西庄始存稿》为早岁之作,后人较少佳评。张舜徽先生《清人文集别录》云:  相似文献   
37.
《经籍诂》于清嘉庆年间编成之后,立即受到高度评价。郭璞曾说《尔雅》“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①王引之则称《经籍诂》“握六艺之钤键,廓九流之潭奥”,②直接拿来跟训诂书的老祖宗相比。钱大昕更是说:“此书出而穷经之彦焯然有所遵循,鄉壁虚造之辈不得滕其说以炫世,学术正而士习端,其必由是矣。”③誉之为当时的学术典范,甚至提到了“学术正”、“士习端”的高度。虽说是给老师、给朋友捧场,但确也道出了《经籍诂》价值所在。两百年来,《经籍诂》一直是传统语言学研究者和文史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不少学者更直接集中…  相似文献   
38.
钱大昕是中国18世纪最有成就的史学大家,所撰《廿二史考异》代表了当时考证史学的最高成就,而考校两《唐书》是其最主要的内容之一。钱大昕不仅对两《唐书》作了精详的校勘,指出文字的脱、衍、倒、重并纠谬正讹,还对两书在编纂中出现的体例不一、繁简失当、彼此重复等弊病一一论述,同时就两书所及官制及氏族问题深入研究,探幽发微并进行概括总结,全面反映了钱大昕考校两《唐书》的成就。  相似文献   
39.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