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52篇
科学研究   40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63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1.小朋友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收到过好朋友送的礼物吧?谁愿意跟大家说一说你最喜欢的礼物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  相似文献   
22.
【导引】 当细致传神的关中剪纸贴起来,当惟妙惟肖的户县农民画展出来,当山东潍坊的风筝飘起来,当河北吴桥的杂技耍起来,此时,震惊的不仅仅是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老百姓,这份胸腔中流动的奔涌血液,最终撼动了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23.
目前,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弊端有:教师讲授时间过多,留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太少;用“假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交流和进行课堂提问;学生练习太少,当堂训练矫正时间得不到保证;忽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4.
唐伟 《中文自学指导》2011,(4):83-86,98
对作为文学思想家的鲁迅而言,回忆对其首先是一种永恒能动的运思指向,其次才是作为个人历史存在物的具象实体。本文细读《风筝》,指出《风筝》里的风筝不仅是某一次具体回忆的对象物件,更像是回忆本身的象喻。因此,置于《野草》总体象征框架之内的《风筝》也只能做象征性地解读:作为寻找另一个世界回忆的标志,文本中的风筝是作者精心设置的一个悖论性文学象喻。鲁迅思想深度的形成,有赖于他对另一个世界回忆的不断寻找,在回忆的生成中,其思想也是不断发展深化。从精神分析角度而言,鲁迅的写作其实正是此世回忆的心理需要,即他内心的痛苦通过回忆装置以象征性的写作方式得以减轻,其全部的写作又构成他寻找另外一个世界回忆的符号象喻。  相似文献   
25.
《上海教育》2013,(30):57-57
徐丽遐: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显得有点严肃,是“鲁迅,离我们有多远”。这不应该算是新话题,最新的信息就是,本学期一开学,人教版的初一上学期语文教材,将鲁迅先生的文章《风筝》给删除了,这是不是意味着鲁迅与我们这个时代渐行渐远了呢?  相似文献   
26.
春天,真美     
燕慧 《辅导员》2012,(8):33
有的人喜欢蝉鸣蛙噪的夏天,有的人喜欢金风送爽的秋天,也有的人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我却最喜欢暖风曛人的春天。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乡间的小路上,空气格外清新。小路的右边有一道水沟,碧波粼粼的水面上被阳光映射得闪闪发光,好像无数颗小星星在水面眨着眼睛。几只鸭子在水面上游来游去,不时发出"甲甲"的叫声。几棵垂柳倒映在水中,像  相似文献   
27.
冬天不是放风筝的最佳季节.所以在这样的日子里,风筝往往是寂寞的。但正因为它稀少。反而让它更引人注目。就在很多很多年前的某个冬日,天空中零零落落的几只风筝吸引了一位大文豪的目光.然后.它们垂起了他的思绪,让他怀念起家乡,还有家乡的小兄弟.  相似文献   
28.
叶澜认为,课堂教学具有四个特征,即双边共时性、动态生成性、灵活结构性和综合渗透性.她还认为,师生之间是一个复合的整体.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来把握好这些特征呢?对此,特提出"风筝论"和"地-月说"两个观点.  相似文献   
29.
30.
风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