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27篇
科学研究   73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记录     
《网络传播》2009,(7):85-85
1988年7月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通过奥地利无线电公司的卫星线路,采用X.25协议使一台VAX785机成为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一个子节点。  相似文献   
52.
高能物理界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参与网格计算的研究,希望网格能够解决大型强子对撞机的计算问题,而这一方法开始评价并不太高。在那时,客户端服务器和元计算成为了前沿,第一个实现了计算机农场的工具出现了。然而,其最大的问题是有大量的需要分析和处理的数据(每年数十千兆)。  相似文献   
53.
预印本作为高能物理领域(High—Energy Physics,HEP)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渠道已有五十年的历史。有效的检索和获取该类信息是他们研究工作的核心组成之一。2007年针对高能物理领域学者使用哪种信息源去获取所需信息进行了一次调查。2000多份的答卷显示,活跃的高能物理学术团体中约有十分之一被提及。这表明学术团体主办的信息源在该领域占主体地位,商业服务仅能服务于一小部分用户。  相似文献   
54.
于美红 《物理教师》2009,30(12):47-48,52
粒子加速器(Particle accelerator)是利用电场来推动带电粒子使之获得能量的装置.它在高能物理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55.
中国高能加速器建设计划在20世纪70年代末重新提上日程。高能加速器技术路线的确立,经历了从轰击固定靶质子加速器到正负电子对撞机的转变,即从"八七工程"的下马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的出台。"八七工程"是基于中国已有的技术基础和在最大范围内听取的海外专家的意见而做出的决定。因此,将"八七工程"称作"洋跃进"并不妥当。选择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反而是一次"冒险"的决定,因为对撞机刚刚兴起不久,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还没有人才和技术基础。对撞机方案的选择离不开李政道等海外物理学家的强烈建议与积极支持。回顾这段历史,对中国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6.
57.
58.
《科教文汇》2005,(4):11-11
我科学家与它擦肩而过 上世纪70年代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的唐孝威教授和曾获得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教授在德国汉堡相识.恰巧当时两人都对“质子衰变’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谈论实验方案.1979年9月.唐孝威和小柴昌俊回国后多次联系表示建议中日两国共同建造大型“水切仑柯夫”探测装置以探测“质子衰变“的事例;之后两人各自向政府申请实验经费,唐孝威的申请没有得到批准而小柴昌俊获得了研究经费。经过20年的奋斗,小柴昌俊最终证实太阳中微子丢失.探测到超新星爆发的中微子和大气μ中微子振落现象,从而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59.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3,(2):167-176
方心芳(1907—1992),工业微生物学家.生物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临颖县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劳动大学农学院农艺化学系.先后在比利时鲁文(Louvain)大学、荷兰菌种保藏中心、法国巴黎大学和丹麦等国从事过微生物学研究.生前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员、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酿造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相似文献   
60.
北京τ-粲工厂国际研讨会(Beijing Tau-Charm Factory Workshop'96)今年2月5日一9日在高能所举行。来自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62位加速器物理、实验物理及理论物理学家,以及中国8个研究所和大学的170余位专家参加了会议。日本和韩国分别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