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8篇
  免费   8篇
教育   5529篇
科学研究   73篇
各国文化   60篇
体育   87篇
综合类   214篇
文化理论   51篇
信息传播   56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352篇
  2012年   425篇
  2011年   635篇
  2010年   497篇
  2009年   504篇
  2008年   589篇
  2007年   417篇
  2006年   399篇
  2005年   320篇
  2004年   378篇
  2003年   319篇
  2002年   270篇
  2001年   246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01.
徐龙年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59-60,72
由于历史的原因,鲁迅作品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已与现在有所区别。为了保持鲁迅作品的原貌,在再版及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并没有按现在的语言习惯和规范进行改动,广大师生在阅读教学时必须引起注意,学会鉴别,并藉此提高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102.
孙昌松 《现代语文》2006,(10):55-56
英国诗人艾略特在1922年创作了长诗《荒原》,通过人类失去自然生殖力来表现西方社会的腐朽、荒凉与死气沉沉,反映了西方整整一代人的幻灭与绝望。荒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类心灵的枯竭,表现人们对世界的深刻绝望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识。鲁迅虽然没有生活在“一战”后的西方社会,但作为一位化巨人和思想家,他通过对人类悲剧命运的观照,特别是对危机四伏、凄凉惨败的荒原般的中国社会的透视,鲁迅用自己的精神痛苦铸造出中国的荒原意象——铁屋子。  相似文献   
103.
鲁迅是民族化的,他的小说创作在题材的选择、艺术形象的塑造、风俗文化的再现和叙述模式的运用等四个方面,均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04.
鲁迅的文字以及关于鲁迅的文字这样丰富,我们随手一捡,也能从书籍里拨拉出他深刻思想的吉光片羽,从中获益。他的文学作品洞幽烛微,照见国民的劣根性,使青年悚然一惊,朝反方向往宽阔明亮的地方去;他的杂感文恣肆老辣,直击现实的黑暗,青年人读之得助力生大勇猛而拣定正路反抗绝望。散文诗、散文、小说、杂文,这些文字,似乎来得较正式庄重。鲁迅私底下与青年人的信件往来,虽然仍字斟句酌、下笔谨慎,但是比较起来,要随意些;当然,更为随意的话语在鲁迅与青年人的交谈中更多。  相似文献   
105.
李中华 《文教资料》2006,(21):189-190
鲁迅和毛泽东是现代中国的两大伟人。他们的读书观有一致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一致之处有:要自己做主,独立思考;读书必须和接触社会结合起来,反对读死书;应该多读马列主义的书。相异之处,一是对外语书的态度和认识不同,二是对读书的作用有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06.
王宁 《教育艺术》2003,(6):29-30
《呐喊》《彷徨》是鲁迅先生的两部小说集,这两部小说集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中乃至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成就,尤其是传神的人物肖像描写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在此,笔者就这两部作品中的人物肖像描写谈一点个人感受。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肖像所以传神,主要在于他根据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07.
鲁迅的社会发展观是其在"进化论"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内容则包括:科学的社会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立人"观,"拿来主义"的开放观等。尤其是他对人的精神和社会发展关系的论述,对我们建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8.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鲁迅对待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包办、买卖婚姻、多妻主义、轻视妇女、贬低妇女在旧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对旧社会残害妇女种种罪行进行了控诉,提出了妇女人性的解放.随着世界观的进步,鲁迅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用阶级的观点剖析了封建社会吃人的丑恶本质,明确提出了参加妇女的战斗行列"解放了社会,也就解放了自己."这便是鲁迅论妇女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09.
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与以“娱乐,消闲”为主要目的和追求的通俗小说,大众文化区别开来。他指明,自己所写的是严肃的“为人生”的小说,这正是鲁迅所开创的“五四新小说”的最本质的特征。钱迅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为人生的文学”是,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真的文学;是关注下层人民,着重揭示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的病态的文学,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而它最终指向的是绝望的反抗。作为一个无限丰富却又充满本体性的困惑的灵魂,鲁迅是在真实与说谎的矛盾的张力中来蜓与作的。正是时时面对这样的写作的困境,就决定了鲁迅小说写作上的一系列的特点:本体性的隐喻性,“复调性”和音乐性。鲁迅在自评小说时,提出了一个审美标准:“从容”还是“逼促”。这是鲁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110.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通过塑造一系列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了他勇猛地彻底地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体现出他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呐喊到彷徨。虽然“彷徨”,却仍“荷戟”,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战斗。彷徨而不止步,苦闷而不颓丧,是鲁迅在五四前后时期的思想状态。这段呐喊、彷徨探索的成果,为其最终完成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世界观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