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8篇
  免费   8篇
教育   5529篇
科学研究   73篇
各国文化   60篇
体育   87篇
综合类   214篇
文化理论   51篇
信息传播   56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352篇
  2012年   425篇
  2011年   635篇
  2010年   497篇
  2009年   504篇
  2008年   589篇
  2007年   417篇
  2006年   399篇
  2005年   320篇
  2004年   378篇
  2003年   319篇
  2002年   270篇
  2001年   246篇
  2000年   172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吴欣 《华章》2011,(29)
1902年,年轻的鲁迅东渡日本留学,所闻所见,使他愈加痛心于积弱多病的祖国.这首《自题小像》写于留学的翌年.当时,鲁迅毅然剪去了被认为是民族压迫象征的辫子,并写下这首凝聚着他雄心抱负的诗篇.这首诗有数个译本,摘取其中几篇有代表性的译本加以推敲分析,对弘扬鲁迅文化,总结格律诗歌翻译的成败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2.
发表于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是了解鲁迅早期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鲁迅于文中对拜伦、雪莱、普希金等7位摩罗诗人的思想与创作进行了描绘.本文立足于"摩罗"词源的追溯,借以了解鲁迅高扬"恶魔气质"的缘由及鲁迅与摩罗诗人思想的契合处:树立抗争意识,争取抗争权利,在抗争的行动中获取自由独立;同时分析鲁迅呼唤之"精神界之战士"所具有的内涵要义.  相似文献   
53.
鲁迅作品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题。阐述了鲁迅作品教学对当代中学生的意义,提出了"把鲁迅作品当作人生的形象的教科书"和"引导学生认识真实而丰富的鲁迅"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4.
鲁迅《故事新编》写到的“天”兼具物质的天与人格神的意涵,小说《补天》《采薇》中的征伐、劫掠、杀戮无不在“天”的名义下进行,鲁迅对这种“名”与“实”分裂的揭示,也包蕴了他对先秦以降“天道观”的省察和反思.  相似文献   
55.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深邃的思想、高尚的人格、绝妙的华章,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刘斯奋曾在一次会议上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吮吸着鲁迅的乳汁长大的。"在中学语文课本(含初中、高中)中,他是古今中外入选作品最多的一位作家。据不完全统计,有如下篇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社戏》《故乡》《阿长与山海  相似文献   
56.
本文以《回忆鲁迅先生》为例,从如何确定学习内容、如何寻求学习方法、如何适时指点引导、如何做好学习成果的交流反馈以及对个体差异的关注等方面来谈谈自己对统编版教材"自读课"教学的一些实践和探究。  相似文献   
57.
"诗性"具深浅两层涵义:浅层指艺术作品的抒情性、形象性、节奏性;深层则指的是文章之魂,是作品的精神底蕴,一种含有诗化哲学意味的整体气氛。在"匕首投枪"的外貌下,鲁迅杂文实则包藏的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一种深层的诗性,即"诗性品格"。它是由浓烈的诗性精神、诗性情感与发达的诗性思维共同熔铸而成的。独立不倚、大爱无伪、天马行空是鲁迅杂文的诗性精神的最主要的3个方面;而诗性情感和诗性思维,则是鲁迅杂文诗性创造过程中最重要的两大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58.
从心出发     
面对这个空气有点清冽的冬天,我总习惯拿鲁迅的冬天来自我安慰。既然是冬天,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课堂上读这段文字时,根本就不明白鲁迅先生这样写到底是什么意思。隔了无数个冬  相似文献   
59.
相比较于对鲁迅小说、散文、杂文等文体汗牛充栋的研究,《两地书》的研究则略显不足。《两地书》在1933年出版后,文学界出现了一些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算作学术研究,更多的是一种读后感,一种直观的、感性的喜恶,还没有上升到深层的学理分析。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才陆续有《两地书》的研究文章出现,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这才使得《两地书》的研究呈现广泛而深刻的研究格局。各方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鲁、许的爱情见证;资料研究;原信与《两地书》的比较研究;"编辑作品"还是"合著作品"以及专著研究等。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分析和挖掘《两地书》所涵盖的独特价值,对丰富和深入鲁迅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0.
方舟 《文学教育(上)》2011,(23):152-153
提到鲁迅,大家脑中会闪现出"文学家"、"思想家"这样的字眼。其实对于现在的中国人来说,"鲁迅"这两个字所代表的已经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我记得从小学开始,课本中便频频出现鲁迅先生的作品,而他的作品往往都是作为精读课文,甚至很多都要求背诵。说实话,当时的自己无法理解那些平淡无奇的文字到底在诉说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