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篇
教育   88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2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礼从宗法制度中的行为规则逐渐扩展到国家政治生活领域,形成“以礼治国”的政治理念。贾谊受儒家影响最深,他的思想源流可以追溯到荀子,其礼治思想主要是对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贾谊也受到了汉初占统治地位的黄老思想的影响,但他思想的主线仍然是儒家思想,吸收黄老思想的目的是为了使儒家思想更具有时代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2.
窦氏青山     
“窦氏青山”是一座高大的坟墓,它是汉朝窦皇后为她父亲窦涓修建的。“窦氏青山”是人们的俗称,正式名称为“安成侯墓”。“窦氏青山”位于武邑县东南14km处。窦皇后名叫窦猗房,是最早的一位衡水籍皇后。她幼年时家境贫寒,其后不久被吕后选为宫女,后来幸运地成为皇后、皇太后。她喜好黄老学说,对西汉“景之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3.
前不久,我有幸拜听了特级教师黄爱华执教的《24时计时法》一课,其中有一段教学过程引起了本人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思考。而引起我思考的根源则是——黄老师在这段教学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成功的“无事生非”者。部分过程简要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84.
黄老道家强调君主要理性的认识到人之所能的限制,充分尊重、因循臣民的才能和智慧,并给予他们发挥才干的最大空间和深厚土壤。而以技术理性为基质的现代政治追求确定性和同一性,仅仅注重技术知识,而将技术知识所赖以存在的实践智慧遮蔽,进而将个体打造成毫无个性的社会机器上的零部件。黄老道家因循政术所彰显出的独特卓异的政治智慧迥异于现代技术理性支配下的政治运转法则;它对澄明被遮蔽的实践智慧、舒展被压制的个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5.
每当我漫步家乡的花间小径,放眼姹紫嫣红的数万亩牡丹花海的时候;每当我迈进炎黄艺术馆,环视院内的一草一木,拜读展厅内那一幅幅巨制佳作的时候;每当我擦肩路过北京友谊医院,遥望那熟悉的干部病房的时候;人民的艺术家——黄胄先生的形象就在我眼前闪现:与黄老相处的一桩桩往事,如同电影一幕幕出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86.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从氏族部落而方国,从方国而统一王朝,多元一体的中华多民族国家形成,从诸子百家到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思想体系是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的组成部分。《淮南子》是这一伟大历史发展的成果,汉文化成型期的标志之一,是具有里程碑地位的巨著。  相似文献   
87.
自战国中后期到西汉,道家均为黄老道家。道家诸子言道以干预时政,黄学入老更加强化了政治思想,形成了道法结合,刑、名、德互补具有综合特性的黄老道家。"君人南面之术"是贯穿稷下学宫到汉代黄老的核心内容,也是秦汉道家区别诸子百家,得以标识自身的特质。  相似文献   
88.
守中 《武当》2012,(2):62
我认识中国两位著名的老人,并多次同他们一起进餐。他俩在饮食习惯上,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一位赞成多吃,一位主张少餐。而他们二位都健康长寿,一位活到八十七岁,一位活到九十一岁。这两位长者便是大名鼎鼎的黄炎培和陈叔通。黄炎培生于1878年,是老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后任江苏教育司司长等职。抗战期间曾任国民参政会参  相似文献   
89.
黄老思想指导了西汉前期的主要政治活动,汉高祖及其后继者所采取的"与民休息"政策,其实质就是黄老"无为"政治的集中体现.由于"无为"政治的持续推行,以至于在景帝末武帝初年出现了百姓丰衣足食,国家府库余财的繁荣富足局面.黄老"无为"政治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都能从消极处世的黄老思想中找到根源.  相似文献   
90.
<素问>把五行生克理论运用到人体论,从五行和五脏各自的功能与相互的关系来说明人体生命的机制,由此构建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相应性.<素问>的主体部分在刘向、刘歆时期已经完成和定型.全元起是第一位为<素问>作注释的人,杨上善的<太素>是<素问>的改编注释本,王冰注本为我们探讨<素问>中的理论与儒、道等家相关涉的脉络痕迹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