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1篇
教育   1440篇
科学研究   83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90篇
综合类   6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9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16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丽水市是一个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分析了丽水市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与开发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2.
文化因素影响翻译质量。异化和归化是文化层面翻译的主要方法,也是译界久争不休的一个话题。在文化翻译中,异化和归化总是摆在翻译策略的第一位,《红楼梦》两种英译本饮食文化的翻译效果,表明在饮食文化及其他文化翻译时,应尽量采用异化,以促进文化的迅速及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63.
"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生而衔来的一枚宝物,贯穿《红楼梦》的始终。它不只是一枚护身符,还是封建宗教、政治与道德的物化形态,也是贵族婚姻制度的代言,更是贵族自我危机中身份重建的寄托。看似没有生命的"通灵宝玉",却在贾宝玉的成长过程中,与其独特个性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表面体现的是以贾母、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家长与以贾宝玉为代表的贵族新青年之间的对立;实际体现的是没落封建贵族内部两种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实质体现的则是没落封建礼教与新兴文化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64.
从目的翻译理论视角出发,以《昭通旅游导游词》英译文本中红色旅游导游词有待改进的地方为例,主要探讨昭通红色旅游导游词翻译时应遵循的三大法则,即"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  相似文献   
65.
关于电影《红色娘子军》的创作人员问题,几十年来一直纠缠不清,本文对刘文韶、梁信、吴之等人的关系做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66.
梁辰鱼考订元剧,可以视为他效仿魏良辅再度改良昆腔的工作之一,这为他自翻新调作了准备,也是新昆腔得以运用于传奇创作并被搬上戏剧舞台的重要保证。梁氏考订元剧的主要成果表现在杂剧《红线女》的创作上,此剧为《浣纱记》的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67.
即将问世的邹光椿《红楼梦华》,系作者钻研《红楼梦》(以下简称《红》)数十年的结晶。作者对《红》情有独钟,痴读、痴讲(开讲座)、痴写痴评三十年。本书下篇集中评论《红》修辞艺术的多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本书上篇《历年文论》,选题新颖独到,既能从修辞学视角中一般人较少关注的角度切入,又能抓住与修辞学密切相关的语体学、语言学、信息论、控制论等视角切入,多有发人所未发之处。  相似文献   
68.
"贾瑞之死"是《红楼梦》中最早的死亡叙事之一,该故事单元在《红楼梦》中虽是"昙花一现",却具有丰厚的价值蕴涵。叙贾瑞痴迷于情欲,陷入色欲的泥淖无法自拔而走向毁灭,是为色迷心窍者诫之意,而这也正是贾府衰败的根由之一。该故事使王熙凤之心机、言辞,其残忍、毒辣等性格特点锋芒初露,也见其处事的策略与分寸。《风月宝鉴》提起了"家亡"的叙事主线,关涉到小说的色空观念,使作者诸多关于宇宙、人生的重大命题得到了互为表里的隐喻性互证。  相似文献   
69.
《红楼梦》塑造了许许多多经典人物形象,因其丰富的内涵,几百年来,一直都深深吸引着人们去关注、探讨。其中,最引人注意而意见又最不统一的应属薛宝钗,有人认为她善解人意,以诚待人,集淑女、才女、孝女、美女于一身;也有人认为她"市侩化",虚伪、圆滑、冷酷无情,甚至阴险。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赋予他笔下人物丰富内涵,绝不是一眼能看透的简单的格式化人物,但他自己的"真情"却在文中细节处若隐若现。  相似文献   
70.
Book reviews     
《普罗米修斯》2012,30(1):93-114
Alice Lam is Professor of Organisation Studies at the School of Management,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forms, knowledge creation and societal institutions. Her current work examines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cademic scientific work and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university and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