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33篇
  免费   424篇
  国内免费   162篇
教育   25405篇
科学研究   2361篇
各国文化   20篇
体育   1017篇
综合类   1014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89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43篇
  2022年   389篇
  2021年   697篇
  2020年   1066篇
  2019年   1014篇
  2018年   760篇
  2017年   841篇
  2016年   822篇
  2015年   910篇
  2014年   1943篇
  2013年   3537篇
  2012年   2628篇
  2011年   2372篇
  2010年   1507篇
  2009年   1474篇
  2008年   1653篇
  2007年   1772篇
  2006年   1707篇
  2005年   1394篇
  2004年   1194篇
  2003年   938篇
  2002年   730篇
  2001年   515篇
  2000年   281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9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从不同的角度对物理学习兴趣进行分类,分析物理学习兴趣的差异性,指出学习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2.
阐述科技创新是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到经济社会活动中以获得实际绩效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创新已经带来了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指出我省在构建有福建特色的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全省人民的科技创新的社会认同感,科技创新应实现与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3.
软件工程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将校企联合深入引入到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中。同时运用分组、角色扮演等项目驱动教学法按照软件开发的过程完成一个完整的课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4.
"学校在风雨飘摇之中",风雨飘摇之中的学校呼唤重建.因此,创建学习共同体或合作型学习组织已成为国际教育学界的共同愿景,同时也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学校组织重建提供了重要启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创建合作型学习组织提供了基础.基于国内外有关合作型学校的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建议:建立对话型学校文化;要做"领导者",不做"管理者";创建共同愿景.  相似文献   
165.
大扩招给地方区域性高校带来了发展机遇,也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许多问题,本文就地方区域性高校扩招后所面临的教学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力求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6.
探究学生学习心理的特点,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调动学生的学习心理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7.
关于英语态度学习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态度是一种学科态度,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这种态度。态度学习即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英语态度的习得要经历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学习的条件包括:认知和情感基础、学习心向、认知失衡、知觉判断、强化、成功体验、榜样示范等内、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168.
采用调查统计法,参照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了高职学生学习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运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测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9.
网络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信息技术和国内网校的迅速发展,设计和开发优质的网络课程成为当今远程教育关注的一个新的热点。网络媒体综合了其他视听媒体的特点,并且有强大的交互特性,网络课程的设计实施则是网络媒体能否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优势的关键。本根据网络课程的特点,对网络课程的设计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0.
Physical education (PE) lessons involve complex and dynamic interactive sequences between students, equipment and teacher. The potential for unexpected and/or unintended events is relatively large, a point reflected in an increasing amount of scholarship dealing with classroom management (CM). This scholarship further suggests that unexpected and disruptive events negatively impact on learning and can have deleterious effects on teacher health. Despite considerable potential for these kinds of events, many PE lessons occur in structured, organized ways. The broad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nsider how classroom action becomes ordered in PE contexts. To this end, an interactional approach is put forward including the specific analytic concepts of directives, epistemic authority and deontic authority. To exemplify the approach, the micro-dynamics of a situation in which a group of students are building a human pyramid is examined. The examination draws attention to: how the teacher engages in a series of interactions with the students to move the sequence forward; how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achieve order through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one another; and 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ivity help to organize the students' behaviors and limit possibilities for action. The discussion is located against a backdrop of current CM scholarship. Reference is also made to two aspects of social context: the increasing prominence of managerial discourse in educational arena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ent-centeredness in pedagogical theory. Both aspects appear to influence how order can be achieved in PE today. The analysis raises issues related to pedagogy, management and authority which are addressed in the final two sections of the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