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880篇
科学研究   20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32篇
综合类   43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耶夫·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从语境关系顺应和结构顺应角度,对《绿野仙踪》陈伯吹和马爱农的汉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得出,顺应论对儿童文学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2.
长篇小说《白鹿原》大量运用关中方言,是运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典范之作。关中方言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方言,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已经显得非常晦涩难懂,但是《白鹿原》所运用的关中方言并未成为读者阅读《白鹿原》的语言障碍。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陈忠实继承性创造性地运用关中方言进行文学创作,以使晦涩难懂的关中方言变得通俗可解,对于运用方言进行文学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3.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一书与其说是一部陈寅恪的人物传记,还不如说是一部反映大学理念的岁月散记。这些理念体现在大学校长“为教授服务”的实际行动上、“老古董”式教授的学术精神上以及学生尊师的“执弟子礼”上……概言之,大学理念形成的奥秘就在于文化的传递和学业的承袭,即大学的精魂。当下,如何延续这一“精魂”,更值得思考的则是如何借助现代大学制度以及如何把握其建设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64.
陈樵平生信道甚笃,善于塑造一系列诸如仙境、仙人、仙禽、仙药、仙乐等道教意象,恍惚迷离,美轮美奂,似真如幻,奇异诡谲,进而营造出一种超逸绝尘、华严富丽、缥缈生新的意境。这对他的诗歌“以无为有,以虚为实”的写景特点以及“新逸超丽”诗风的形成都有不小的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65.
在联省自治运动中,陈炯明、孙中山与广东省宪运动的命运十分密切。陈炯明主政广东时期,通过省议会,积极推动省宪运动,出台广东省宪法草案,使广东省成为当时最有能力深入推进省区自治的希望之地。但是,围绕着省区自治和国家统一方略,陈炯明与孙中山产生严重分歧,导致广东省宪运动走向消亡。陈炯明与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对立,表征着两种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不可避免的冲突。陈炯明政治主张的最终失败,意味着作为渐进调和的省宪自治运动模式无法回应时代需要,而集权政治模式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早期推进现代化的选择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中国政治发展由此实现从联邦主义到中央集权主义的转型。  相似文献   
66.
1917—1919年是外蒙古地区处于政治风云变幻的时期,内外交困的外蒙古欲放弃"自治",民国政府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开始派官员赴外蒙与外蒙自治政府协商谈判,经过不懈的努力外蒙古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而在外蒙撤治一事上不得不提到的两个人就是陈毅和徐树铮,关于外蒙撤治上他们既有分歧也有共识,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外蒙撤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通过比较梁启超校勘学方法和陈垣校勘四法的异同,梳理两者的前后承续关系,得出结论:陈垣的校勘四法是建立在对梁启超校勘学方法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68.
胡绳晚年,以民粹主义问题为切入点,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所作的再评价,在中国现代思想史的研究中具有借鉴价值。在批判民粹主义问题上,陈独秀与毛泽东可说是殊途同归。陈独秀运用“二次革命”论批判民粹主义,而毛泽东所凭借的则是新民主主义论。这两个理论虽有原则区别,但在与民粹主义划清界限的问题上却达成了共识。这是因为,二者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主张有间断的革命和最终的革命目标等方面,见解相似,结论相近。我们应从这一角度对陈之“二次革命”论进行再评价。  相似文献   
69.
陈独秀和吴虞是五四时期反孔排儒的健将。他们的反孔排儒思想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其产生的根源与民国初年的社会情状、化氛围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有关。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陈独秀和吴虞的反孔排儒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70.
该文概述陈伟南崇文重教、乐襄善举、建设乡邦的业绩,阐述陈伟南爱国思想的渊源、发展轨迹及弘扬爱国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无私贡献和高尚道德风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