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318篇
科学研究   10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唐代是近代汉语词汇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敦煌文书是唐五代最重要的近代汉语研究资料。以《敦煌变文集》作为考察对象,发现唐五代时期,“了”主要出现在以下四种格式中:用于主语之后作谓语;置于前一个动词宾语之后作谓语;用于动词之后作补语;放在动词和宾语之间起帮助作用。通过分析“了”字在每一种句式中的特点和功能,得出结论:“了”字从动词逐步虚化为助词,且在唐五代末,助词“了”在口语中就已开始使用。  相似文献   
52.
在前辈学者对敦煌壁画各个时期线描艺术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作者在多年临摹、研究敦煌早期壁画线描艺术中的观察、思考,进一步具体深入地论述敦煌早期壁画线描技法的不同表现形式、基本特征、作用和演变发展;并期待通过研究,最大限度地把握敦煌壁画线描的技法、神韵,准确地表现在自己的临摹品中。  相似文献   
53.
敦煌本《类林》的作者是唐于立政,这在学界已经取得了共识。对于《类林》的作者于立政进行深入研究是《类林》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主要通过于立政的父亲和两个儿子的碑铭,来探讨于立政的生卒年代和一生的任职情况,填补史书中关于于立政记载的疏漏,并更进一步探讨《类林》的写作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54.
近年来,有些研究者在考释敦煌文献词语时,由于对某些词汇的词源不了解或不熟悉,从而得出了一些不太准确的结论,因不明典故而误、因忽视前世文献而误、因缺少佛教知识而误、因不懂名物制度而误、因不知通假而误等。本文就此分类各举若干例证加以说明,希望引起学术界对词汇溯源的重视。  相似文献   
55.
本文从僧寺藏尼经、女尼潜居僧寺、女尼布施僧寺、相互纳赠与助葬、僧团的集体活动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敦煌僧寺与尼寺之间的往来关系。  相似文献   
56.
敦煌发现的P.4936为世传《笔势论》早期的一个本子,与刊本所载者多有异同。敦煌本《笔势论》在《笔势论》原本篇章次第的推定、异文校勘以及其他诸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7.
本文钩稽排比国家图书馆旧档中有关拍照影印敦煌遗书的档案文件,辅以其他资料,发覆掘隐,再现了国立北平图书馆20世纪30年代拍照并计划影印敦煌遗书的史实,认为此举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献的回归,促进了中国早期敦煌学的发展,而且对今天流失海外的古籍文献的回归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8.
有关"书仪"的内容,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书仪是写信的程式和范本,供人模仿和套用;另一种看法认为书仪是兼有书札体式和典礼仪注内容的著作。检讨敦煌写卷中保存的十余种书仪,我们发现,就"书仪"原有的意义来看,第一种看法是正确的,典礼仪注部分中唐以后才被附加到少数书仪中。  相似文献   
59.
题名为《搜神记》的小说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大致有三个版本:二十卷本,八卷本和敦煌本。前两个版本,历代研究成果颇丰,而对于敦煌本,或许是仅存一卷的缘故,历来鲜有问津,基本上都是依附于敦煌变文之后,没有独立的定位。文章从语法这一角度,选取几个颇有代表性的代词、介词,旨在说明敦煌本《搜神记》的年代在变文(一般认为是晚唐五代)之前,其内在语言风格统一,反映的大致是中唐以前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60.
敦煌变文<舜子变>记载舜行孝故事最详细最完备,也是我们研究唐五代时期家庭关系的重要材料之一.尤其是其中塑造的后母形象,虽在<尚书>、<孟子>、<列女传>、(<史记>等传世文献中都有记载,但发展到<舜子变>已经与史传系统大不相同.变文中的后母形象来源于史传文学和民间传说两个系统,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逐渐演变.变文中的后母形象,不仅反映了后母在文学史上的变迁,也直接展现了唐五代时期后母这一特殊身份在家庭关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