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2篇
教育   247篇
科学研究   6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20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岳阳楼二辨     
《岳阳楼记》因名诗名文而出名,又因那些名诗名文引发争论。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人们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二:一是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之前是否到过洞庭湖;二是洞庭湖是否属云梦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2.
以“翻”指称译事和“翻译”连文成词都始见于东晋。“翻”源于古汉语音韵学术语“反”,取义于字母拼读。  相似文献   
63.
广西本土作家凡一平专注于世俗情怀的书写,他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地行走于小说和影视之间,除了因为他的小说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之外,还得益于其小说中独具特色的叙述语言。本文从语言的影像化、情绪化、感官化、动态化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凡一平小说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64.
《史记》关于范增的记事有六件:建议立楚王孙心为王;被楚王心任命为末将;劝项羽急击刘邦;鸿门宴上,要杀刘邦而未杀成;参与项羽分封王侯;陈平用反间计,使范增离走,发病而死。范增是握有兵权且卓有远见的战略家。范增与项羽的分歧,主要是对待义帝和刘邦的态度有很大不同。项羽杀义帝,破坏了范增的战略。范增始终没有获得项羽的信任,项羽很多军事行动不与范增商议而单边行动。范增的政治文化意义是国君(王)不信任忠臣,不采纳忠谏,会导致忠臣、国君乃至国家的灭亡。另一意义是贤士要择主而事,贤君要会重用有才之士。  相似文献   
65.
背负"谋反"罪名被南朝宋文帝杀害的杰出史学家范晔身上迷雾重重,<宋书>本传对他的形象有所歪曲,清代一批学者为他鸣冤叫屈,但他们都未能真正认识、理解范晔.其实,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含蓄、曲折而真实地表达了他的志向与情怀,结合他的另一首<狱中诗>,我们可以深入其内心,探寻他一生的心路历程,认识他进取的一生,富于追求的一生,从而真正理解他的进取精神与反潮流精神.  相似文献   
66.
宋代成都范氏家族是重要的学术家族和政治家族,已有研究系统清理其世系者寥寥,且极少利用文物资料。本文据所见文献和成都范氏的三方墓志铭,对其世系进行全面梳理。学术研究要以纸本文献为基础,同时要充分重视另一重要基础即文物资料,并将二者结合起来,科学地加以清理、辨析、利用,才会取得更多更深入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相似文献   
67.
《河岳英灵集》是盛唐人选唐诗的代表选本,其选录标准"尚风骨"、"重声律",体现了盛唐人的诗意怀抱和诗学理想,反映了时人眼中的盛唐气象,对今天了解和把握盛唐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8.
得全堂夜讌是冒襄为著名理学家兼遗民陈瑚的来访而举办的戏曲盛宴,夜讌上冒氏家乐演出了<燕子笺>和<邯郸梦>二剧,这两部戏曲所相关和反映的反抗奸佞的历史事件及故国之思使得善隐者冒襄及苦隐者陈瑚摒弃生活方式上的隔阂,达到嫉恶如仇、悲思故明的情感共鸣,并引为同志知己.陈瑚于夜讌后广泛宣传水绘园雅集之胜及冒襄的高才懿行,他为夜宴所作的<得全堂夜讌记>和<得全堂夜讌后记>后来成为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历史材料依据,并对之具有精神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69.
君主专制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政治制度,皇帝在国家发展和政权稳固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力,对皇帝的教育也成为中国古代帝王学的重要内容。入宋之后,士大夫们在与皇帝“同治天下”的观念引领下,对天子的为政之道和为君之德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这种要求突出影响了宋代的皇帝教育。北宋重要的史家和士大夫范祖禹在其所著《帝学》中,对宋代诸帝接受教育的形式、内涵及皇帝教育的意义都有所论述,是宋代士大夫关于皇帝教育的最为详细丰富的著作,展现出宋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见解。  相似文献   
70.
彭原 《图书馆论坛》2003,23(5):165-166,46
通过中国三位出版家的事迹,颂扬扶推后进、不计毁誉、不畏强权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