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1344篇
科学研究   16篇
体育   33篇
综合类   5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小说集《拳圣》中的三篇小说《哀伤自行车》,《天知地知》和《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显示出刘恒视域中的苦难本体和苦难叙事破涕为笑的演变过程,这种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小说有关苦难叙事的文化心理的一个镜像。  相似文献   
32.
刘向在其所著的《列女传》、《说苑》、《新序》中,保存了大量对《诗经》的解释性的文字,其义与鲁韩间有异同。而关于刘向《诗经》学在齐、鲁、韩三家中属于哪一家的问题已聚讼千年。本文从《列女传》、《说苑》、《新序》三部著作出发,将其中引诗全面整理,通过其与齐、鲁、韩三家诗的比较,究其不同;通过对其引诗的分类,发掘、还原刘向对于《诗经》的理解,从而述出刘向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33.
赵宧光是明末著名学者,其《说文长笺》为明代文字学之巨著。自清以来,此书备受指责,而遭学者冷眼。从传统语言学发展史来看,它的学术价值应该予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34.
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国家、地主、农民三者之间是一种三角关系。从理论上讲,只有三者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农民生活才会稳定,社会经济才会继续发展。但通常情况下,地主阶级具有贪婪的剥削本性,总是千方百计地兼并小农土地,转嫁赋税负担。如果国家有一定的远见和力量,就会适当抑制地主的兼并,保护农民的利益。当国家已无力保护小农或者根本不打算保护小农时,农民起义就会爆发,在有先进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情况下,最终将导致一个旧社会的灭亡和新社会的产生。从川西袍哥地主刘文彩的个案上就能看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35.
柳宗元倡导的“统合儒释”,不仅表现在思想理论方面,也表现在行为规范方面。本文通过对柳宗元的佛教戒律与孝道说的述评,指出了其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及思想局限。对今人刘光裕、杨慧文、孙昌武等人的观点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36.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诗是柳宗元的重要代表作,但其中"化身"之说历来的诗评家、注释家或避略不言,或语焉不详。本文从佛经中求得"化身"的确切含义,以之揆度柳诗,果使其诗意豁而显之。  相似文献   
37.
刘勰运用诗化的语言对“隐秀”进行了描述性的界定,从而使这一概念具有多角度阐释的可能性。在创作论中,“隐”、“秀”分别是对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的要求;在作品论中,具有“隐”的美学特征的作品有多层含义,显得空灵,有深度,具有“秀”的美学特征的作品有波澜,显得亮丽而光彩;在鉴赏论中,“隐”是读者追寻的意义空白,“秀”是使读者惊醒、感奋的美丽诗句。从文化语境来看,“隐”是儒家温柔敦厚诗教观念的体现,“秀”是魏晋以来追求语言形式之美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38.
刘禹锡是中唐独具特色的优秀诗人,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诗在韩孟、元白诗派外独辟蹊径,自成一派,影响巨大。这与刘禹锡自觉总结诗歌理论是分不开。试以其自己的诗歌理论为指导,以其咏史怀古诗为中心,通过分析其咏史怀古诗内容的旨意含蓄,风格的取境精练、语言警策、想象丰富来显示刘禹锡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39.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由此奠定了中国贬谪文学的传统基调——骚怨。中唐诗人刘禹锡无罪遭贬,远弃蛮荒23年。他在贬谪时期的创作,继承了屈骚精神,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屈骚的忧怨主题,形成了自己放旷与自适的风格。  相似文献   
40.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三线建设在六盘水全面铺开。由于当时重开发建设,轻环境保护,环保意识不强。随着六盘水矿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境内环境开始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出现“三废”污染严重,地下水下沉、枯竭,森林资源缩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增多等诸多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