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8篇
教育   1344篇
科学研究   16篇
体育   33篇
综合类   5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81.
刘阳 《图书馆学研究》2011,(8):99-100,F0003,98
刘体仁是清初著名文学家、文艺鉴赏评论家,曾官刑部主事、吏部郎中。能诗善画,精鉴赏,被称为清初十才子之一。刘体仁所作诗文颇丰,但随作随丢,不自存稿,晚年自编其诗文集为《七颂堂诗文集》,诗文风格清隽遥深,追求自然。在诗歌创作、诗词理论、收藏鉴赏等方面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82.
清代学者刘熙载在治学、教学和文艺理论方面成就卓越,留下了若干种著述。论文通过对刘熙载生平及其著述的介绍,论述其文献资源开发的意义,同时根据兴化市图书馆现存文献和国内对刘熙载的研究现状,提出一系列的文献资源开发策略和建立研究基地的设想。  相似文献   
83.
柏泳 《大观周刊》2011,(45):126-126
刘翔的夺冠带起了田径热,使我国跨栏项目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并打破了;原有世界田径运动的失衡对抗;但也同时暴露了中国田径运动中存在的问题,给运动员本身造成了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84.
刘永福旅居越南期间,坚持援越抗法.刘永福的积极作为在越南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越南民众对刘永福黑旗军的拥护支持,越南学术界对刘永福和黑旗军所作的正面评价.刘永福旅居越南积极作为的价值取向与钦州精神具有一致性,表现为自食其力与钦州精神自强实干的一致性;惩恶安民、援越抗法保国与钦州精神“融和共赢”的一致性.刘永福旅居越南积极作为的价值取向应在钦州精神的彰显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5.
本文通过对刘备具有五大帝王资质和突现五大用人精髓的论述,用故事说道理,借历史讲人物,旨在阐述蜀主刘备的帝王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86.
袁枚的两则涉红诗话一度曾是胡适先生新红学的奠基石之一。后来由于其学生顾颉刚先生的质疑,袁枚就成了对曹家的不知情者,以致他那两则著名的涉红诗话也被打入冷宫,不再被采信。然笔者根据袁枚的人际交往圈的考察后认为:袁枚对曹家不但知情,而且知之甚深。所以对袁枚《随园诗话》中两则涉红诗话的可信性和可靠性,不应再继续采取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87.
刘咸炘关于《吕氏春秋》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集中反映在所著《吕氏春秋发微》一书中。该书论列各篇,胜义纷呈,然而迄今尚未引起学界关注。本文将其研究成果归结为五个方面:辨杂家、论体式、明主旨、撮篇义、贯全书,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了论述。期于引起学界注意,以便加强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8.
刘祁在其一生的治学生涯中,凭借其勤奋的探索、虚心的请教、理性的概括、创新的思维,不仅获得了广博的知识,积淀了丰厚的学识,而且积累和总结了颇有价值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形成了彰显儒家特色的学习思想体系。他的学习目的论是该体系的核心部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学圣人之道",全面客观地论述了"圣人"的人格特征、历史样板与成长策略,以激励莘莘学子发愤读书、报效社会。  相似文献   
89.
汪野亭和刘雨岑同为珠山八友成员,两者分别以山水画和花鸟画见长,影响深远。以汪野亭、刘雨岑瓷板画为研究对象,在比较两者身份属性、师法对象、人生经历及审美追求的基础上分析其创作异同,认为其作品共性是兼具画工品格和文人品格,而技法上汪的逸笔草草与刘的兼工带写是其大异,并由此导致前者趋雅、后者向俗的风格差异,而这又大致代表了珠山八友乃至景德镇瓷板画创作的两种理路走向。  相似文献   
90.
孙复、刘敞、孙觉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春秋学者,其所阐发的"尊王"思想代表了北宋《春秋》学思想的主流。三人在尊王权、贬诸侯、攘夷狄三个层面对尊王做了充分的阐发,反映了北宋《春秋》学的尊王大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