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426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8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鲁迅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中,孤独形象群未曾引起学研究的广泛关注,这无疑是一大缺失。孤独形象值得挖掘,因为他们有其化价值。从孤独类型及其化价值两个层面进行关注,可以充分揭示孤独的形象世界。  相似文献   
32.
"原鲁迅":在传承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藤虎丸认为,形成一种"真正的个人主义",即"个"的思想的"原鲁迅"构成了后来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原型,但是这一"原鲁迅"并不仅仅是鲁迅留学日本与西方近代相遇而形成的。鲁迅与西方近代的相遇早在1898年赴南京求学时便已经开始,并且始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展开的,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涌流着的争取人的解放、反抗专制和精神奴役的思想暗流构成了鲁迅"个"的思想的中国"固有文化血脉"。因而是一种复杂的中西跨文化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33.
“立人”启蒙是鲁迅文化思想的核心,它在鲁迅留日期间确立,经过五四运动和大革命前后革命斗争的洗礼,纠正了早期的某些局限与偏颇,日臻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34.
鲁迅小说创作环境描写的技巧非常出色:他不仅能极简约地写出在怎样的环境下、人物在思想、在行动;还通过人物的行动,写出环绕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还在于他用极俭省的笔墨通过民俗环境的勾勒,反映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生活场景.从而使作品具有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35.
鲁迅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学家和精神革命家,以了深刻的精神力量影响了一个世纪的好几代人。对于他的反响、评论和研究,也几乎横亘了整整一个世纪。对鲁迅研究这一学术景观,做一番世纪玄览,能够从一个侧面透视20世纪中国精神化现象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36.
总结开发、运行慕课《鲁迅十二讲》的经验得失,以下三点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好的慕课,需要坚实的科研基础。慕课《鲁迅十二讲》第一期的线上学员对课程内容的极大肯定是与课程优异的科研基础分不开的。第二,好的慕课需要精良、丰富、即时的线上“教→←学”互动。精心运行的线上“教→←学”互动,是慕课《鲁迅十二讲》深受好评的另一大原因。第三,慕课教学对高校的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涉及到慕课主讲教授的选择、课程业绩的认定,以及同步spoc课程线上线下的课时分配等。  相似文献   
37.
执着于实有却又陷于虚无、坚持韧性反抗黑暗现实却又看不到未来出路和真正希望何在的先驱者们,在孤独地探寻求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一种矛盾、犹豫,紧张、对立,彷徨、两难的精神困境和心理绝境。鲁迅以其独特的充满先驱者味的“微笑”姿态超越了这一绝境。《影的告别》中“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之“沉没”不等于“生命消失”或“失去我的生命存在”之义;《墓碣文》中“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之“浩歌狂热”与“中寒”并无时间上的先后或逻辑上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38.
《野草》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也展示了其超凡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解读,挖掘《野草》的思想内涵,可以重新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时的心灵历程,进而感受《野草》中所蕴涵的生命的哲学,提高对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39.
近来贬低鲁迅现象的产生有其社会文化背景 :市场经济刺激起一些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有害无益的短期行为 ;社会上普通存在的消解权威的情绪 ;对以往神化鲁迅现象的反拨等。贬低鲁迅意味着对 2 0世纪中国经典文化的否定 ,意味着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割裂  相似文献   
40.
鲁迅是一个以心发现心的人,在其剑拔弩张的杂文背后,隐含着一股情感的激流,熔铸着他浓烈饱满的爱憎之情,然而这种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有的较为外露,有的则倾于内向。无论是溢于言表的悲愤激扬,还是沉郁含蓄的抒而不发无不体现出其“情感中的理性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