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30篇
教育   737篇
科学研究   41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3篇
综合类   47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5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21.
我国矿难频发的原因主要是在法律、煤矿管理和制度设计上存在问题,加强并预防矿难应借鉴美国的做法,加强法制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并进行监管教育,完善行政首长问责制。  相似文献   
22.
灾难电影一般指将重大的自然与人为灾难作为表现对象的电影。灾难电影作为西方电影界一种重要电影类型,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与娱乐效应赢得极高的票房价值与观众群,具有极高的商业与艺术价值。国产灾难电影在我国可分三个发展阶段,近年呈较快发展态势,汶川地震以来已成为创作热点。《唐山大地震》引起了学界对国产灾难片的热切关注,其创作经验及研究状况需要梳理、总结与关注。  相似文献   
23.
由于选修校际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高校,其专业背景差异很大,所以校际公选课与校内公选课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有很大不同。本文以“地震与地震灾害”课程为例,详细分析了校际公选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4.
文章阐述了加强武汉城市圈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分析了武汉城市圈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城市圈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5.
在我国矿难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热点问题,也是关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焦点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多角度、各层面的研究。对矿难的研究,涉及我国矿难的现状、矿难发生的原因、预防矿难的对策、以及治理矿难的措施。这些研究对于了解我国矿难的产生根源,做好矿难的预防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
基于随机抽样问卷与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陕西省略阳县不同居民对地震灾害的感知作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略阳县居民对地震灾害的认知度偏低,位于2、3等级的占居民总数的83.1%;(2)不同类型居民对地震灾害感知的差异性显著,表现为男性认知度略高于女性,大专以上,高中(中专)学历居民相对其他文化程度居民认知度较高,公职人员、学生、商业者相对其他类型认知度偏高;(3)略阳县居民获取震后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广播电视(81.2%的居民)和政府信息发布(72.7%的居民),存在传播渠道和内容的不对称现象。不同居民地震灾害感知的研究,对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27.
《蜀山剑侠传》描绘威力巨大的阴雷等,主要来自清代小说《荡寇志》,更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等先进武器触发。还珠楼主紧密结合灾害民俗记忆,将战争科技创新化入小说,并表现出同情万物众生的生命意识和生态眼光;还珠楼主将正邪双方对生态破坏的区别、邪教"阴雷"不负责任的毁灭性艺术化地揭示出来。还珠创作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生态美学与反战意识,达到了民国小说生态思考的巅峰。  相似文献   
28.
在明代277年中,江淮大地发生过水灾、旱灾、风灾、雹灾、雪灾、霜冻、雷击、蝗灾、震灾等各类灾害,灾害频率不仅高于全国同期,而且也比明代以前的安徽高得多。为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明王朝采取了各种救灾措施,不论是消极的禳灾之举,还是积极的治灾之策,对纾缓灾情、救济灾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灾荒救治举措对当今安徽防灾减灾事业不无启迪之处。  相似文献   
29.
欧阳修的诗有一定的生态美学倾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自然生态美,其内容有三,即借自然美景抒发闲逸情怀、歌颂太平、自然条件优越,易于生存、感伤人与自然的不合谐;其次是文化生态美,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楚地巫风、节日风俗与传统的文化品格:最后是社会生态美,反映政治军事活动对人类社会生态的影响,对其他生物生存状况的反映。总的说来,欧诗中的生态美学倾向不同于欧词:它具有欧词所没有的颂圣色彩与忧生的社会意识。这与欧阳修的不同的诗词观有关。  相似文献   
30.
灾难一直是文学表述的母题,汶川地震掀起了超越以往的灾难书写热潮。文章总结了有关汶川地震的文学书写,分析了各种体裁的表述特点,探讨了其精神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