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02篇
教育   1597篇
科学研究   502篇
各国文化   27篇
体育   145篇
综合类   90篇
文化理论   15篇
信息传播   197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284篇
  2013年   496篇
  2012年   400篇
  2011年   438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75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261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Public libraries tend to be taken for granted. They can be found in nearly every community and are used by a substantial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particularly the young and the old. Yet the public library service, as it is today, is a relatively recent phenomenon. Despite their origins in the mid-19th century, the widespread network of public libraries is largely the product of the post-war welfare state. The demand for the service grew rapidly during the war and in the immediate post-war period. Provision to meet the demand was constrained initially by the competing demands for reconstruction, but by 1960 the service was ready to expand. The growth was consolidated by the 1964 Public Libraries and Museums Act and was given further emphasis by the 1962 Bourdillon standards (Ministry of Education, 1962). The Act and the standards provided the impetus for what might be described as the golden age of public libraries. This brief period was brought to an abrupt end by the economic crises of the mid-1970s and the subsequent downward pressure on public expenditure. The service managed to hold its own during the late 1970s and early 1980s but since then it has been in decline, with the rate of decline accelerating during the 1990s as new requirements and increasing costs stretched diminishing resources even further, to the point where the overall level of provision now falls well short of the basic standards that were considered to be essential in the early 1960s.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公开课“造假”现象严重,使课堂教学失去了真实性:导向上出现了偏差,应从由重“受术”到重“就道”,由看重“教”到看重“学”,由重“观摩”到重“研讨”三个变化入手,从学生发展及学科特点出发,摒弃“造假”,还课堂教学以真实。  相似文献   
13.
浅析英国对足球流氓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从公共秩序维护与人权保障方面探讨英国足球流氓的法律规制,以求对我国的相关法律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论公共图书馆网站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论述公共图书馆网站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公共图书馆网站从设立建站目标、受众定位、深化网站内容与服务、页面设计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小馆通用编目子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小型图书馆编目工作的特点,分析了传统计算机编目系统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并给出了一个中小馆通用编目子系统的基本设计结构和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6.
数字参考服务:发展与思考   总被引:100,自引:2,他引:98  
数字参考服务是网络环境下参考服务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本文探讨了数字参考服务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它的起源、服务模式、工作机制、应用领域以及最新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数字参考服务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图书馆开展数字参考服务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多少 ,很大程度上是由纳税民众来决定的 ,因此 ,其定位首先是要为纳税人服好务。美国的公共图书馆都设有公关部 ,其任务是大力宣传自己 ,树立良好形象 ,鼓励全民阅读 ,提高本馆社会地位 ,在服务中求生存、求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技术时代,公共图书馆作为实体空间的"场所"价值,是关乎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公众认知角度探索图书馆"场所"价值,能够发现影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全面梳理和系统分析,选择上海图书馆、浦东图书馆和滨海新区图书馆三所代表性公共图书馆在公共平台上的网络评论信息,综合运用Python、Jieba分词、SnowNLP等数据采集与分析工具,从高频词分布、情感分析和时间序列三个维度,对社会公众认知情况进行了文本挖掘。分析结果表明,公共图书馆仍然是重要的公共阅读"场所";公共图书馆"场所"服务颇受欢迎,社会评价极为正面;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是当前社会公众对公共图书馆"场所"价值认知的特征所在。在技术时代,公共图书馆应当高度重视"场所"价值的公众认知新变化,可以将文旅融合作为未来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助力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那艳  吴汉华 《图书馆杂志》2022,(1):37-42+53
民间图书馆属于公共图书馆这一观点在学术界有争议,其核心原因是学者们未能厘清公共图书馆的属性。公共图书馆表现出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免费、开展社会教育等属性。民间图书馆也表现出面向社会公众服务、公共物品、承担社会教育等属性。民间图书馆的公共图书馆社会合理性可从社会公众认可、国家法规制度保障和政府行政认可三方面考量。古越藏书楼是我国现代意义最早的民间图书馆,也是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在当时的社会教育中具有启蒙和开新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设施总量、建筑面积总量和馆藏纸质图书总量三项基础性指标已居世界第一,一所设施平均覆盖人数和电子资源总量两项基础性指标已步入世界先进水平。与英、美、日、韩等国相比,目前我国存在短板,一是基层、农村公共图书馆质量水平低,二是基础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三是体现服务效能的指标差距明显。英、美、日、韩等国公共图书馆步入世界先进水平的历程显示出一些基本规律:公共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有赖于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公共图书馆整体跃升到世界先进水平一般经历10—20年,公共图书馆立法是推动事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强基层、乡村公共图书馆建设是普遍重视的任务。我国公共图书馆迈向世界一流的重点举措包括:一是建设世界一流卓越公共图书馆群,打造100家主要共性指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公共图书馆,拓展和深化"图书馆之城"建设;二是实施公共图书馆"强县馆"计划,主要包括县级公共图书馆资源保障和服务效能倍增"三步走"计划、县级公共图书馆数字服务能力提升计划;三是实施乡村公共阅读空间提质增效行动,推动农家书屋与县级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融合发展,公共阅读广泛嵌入乡村文旅设施,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向乡村延伸。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战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政府强有力主导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区域协作、对口帮扶,全国一盘棋促进公共图书馆均衡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