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2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教育   1515篇
科学研究   550篇
各国文化   21篇
体育   138篇
综合类   110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495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191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75篇
  2017年   234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346篇
  2013年   1505篇
  2012年   519篇
  2011年   557篇
  2010年   361篇
  2009年   346篇
  2008年   397篇
  2007年   376篇
  2006年   384篇
  2005年   313篇
  2004年   271篇
  2003年   236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医院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文英 《图书馆论坛》2006,26(1):178-179,208
从当前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个性化信息服务介绍入手,指出医院图书馆要引入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理念,并结合本馆实践探讨了医院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模式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潜力。  相似文献   
82.
中文数字图书馆开发平台的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晓斌  朱滔 《图书馆论坛》2006,26(2):9-13,61
对目前常见的5个中文数字图书馆开发平台从体系结构、主要的业务功能、性能特点、采用的标准、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比较,并提出数字图书馆开发平台的选择依据与方法。  相似文献   
83.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是加快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阳 《图书馆论坛》2006,26(2):189-190,172
指出在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过程中,要加快发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意义和途径,要加强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84.
对学科馆员制度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艳 《图书馆论坛》2006,26(5):256-258
当前,对学科馆员制度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分歧,有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必要。文章对现有几种“学科馆员制度”定义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学科馆员制度的真正涵义和具体内容进行了阐述,并论述了学科馆员制度与学科馆员工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5.
文章就深圳图书馆新馆及公共图书馆的一些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6.
文章分析了中小型公共图书馆面临的生存状况,提出了生存与发展的应对措施,尤其是应走联合、共享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7.
本文论述了评估的内涵和意义,高校图书馆在评估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评估对图书馆的影响,总结了山西师大图书馆迎评的实践环节,以期对兄弟馆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8.
政府与公共图书馆——关于图书馆制度的一种规范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公共图书馆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它的高度正外部性特征,决定了市场提供的非效率性。公共图书馆只能由政府提供,政府必须履行公共图书馆投资主体的责任。为解决公共图书馆的拥挤性和地域性问题,政府必须承担普及公共图书馆的责任,并提供投资保障。图4。参考文献9。  相似文献   
89.
公共图书馆事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量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图书馆事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国家财政投入尚远远不能满足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下降,公共图书馆总支出和投入基数偏低,事业发展也很不平衡。公共图书馆事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应从保证公共图书馆事业公益性主体地位、将其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予以重视,并先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来做起。图5。表6。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90.
Public history is turned toward the future no less than the past. Little discussion exists as to how practices of public history might foster new ways to live with the presence of history. Museum exhibitions are one site where such discussions may take place. Particularly generative in this regard are exhibitions that present artifacts and documentation that reference state-sponsored violence. One such exhibition in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While this exhibition presents evidence of past events, it also assembles traces of the past and bequeaths them as a testament, “a terrible gift” that places difficult demands on those to whom it has been given. In discussing the practices of inheritance initiated by such a gift implications are drawn for how museums might initiate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force of history in social l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