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2篇
科学研究   6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在抗日战争中,四川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一段光荣的历史,值得永远铭记.但是,随着抗战亲历者们的逐渐离去,这段历史也渐渐被大家所淡忘.抢救历史,刻不容缓!通过亲历者的口述收集抗战史料,是研究抗战历史的重要手段之一.档案馆应该在此工作中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2.
王安忆在长篇小说《长恨歌》中塑造了程先生这一痴情男形象。他对爱情专一,终生未娶,最终还是换不来王琦瑶的真爱。文章首先从个人命运和心路历程着眼,对程先生的情感发展脉络进行全面梳理.然后从性格和命运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造成其爱情悲剧的缘由,进而探寻人类该如何存在以及悲剧的拯救。  相似文献   
13.
新闻媒体的功能和特点决定了它有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能力和优势,它的社会使命又赋予了它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责任。但由于其自身的一些根深蒂固的特性,又决定了媒体救助的局限性和缺陷。本文以媒体救助的特点为基点探讨媒体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途径和现状,并指出媒体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重大自然灾害的灾后现场搜救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四轴搜救飞行器。该飞行器主要以MSP430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包括旋翼电机、姿态检测模块、无线视频传输模块、无线遥控模块等,其中姿态检测由陀螺仪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以及大气压传感器。实验结果验证了该飞行器的有效性,能实现无线遥控以及远程视频传输。  相似文献   
15.
地震应急救助需求的模型化处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地震发生后对灾区的支援和救助是减轻灾民痛苦的重要措施,但人们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逐渐了解灾区的真实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度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下属的《综合自然灾害信息共享》子网提供的大量地震资料的分析和理论研究,提出可以定量化快速确定地震区可能的久远需求的一系列关系式。通过在闽难防震减灾示范去的实际应用,正式这种根据地震初期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快速得出的 灾区救援需求框架,可以有效地提示救灾人员进行科学调度,缩短救灾人员和救灾物资的集中时间,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章归纳了国家重点档案——民国档案抢救工作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效和意义:如提高了认识、投入了资金、培养了人才、改善了保管保护条件等;总结了缺乏规划、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不高、档案在抢救中损害和整理不规范的教训;提出了强化规划、加大投入、科学抢救、原生态保护、发掘珍品档案和推进数字化的观点,使民国档案抢救保护工作在科学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地震应急救援过程中档案馆工作活动为例,结合其他重大灾害的应急救援情况,定位了重大灾害应急救援过程中档案馆的普通公务救援者、档案抢救修复者、档案信息服务者、档案资料收集者角色,并进一步分析了档案馆应如何更好地扮演这些角色,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18.
金仁顺的小说《水边的阿狄丽雅》讲述了一个另类、神秘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女人都是“骗子”,她们为着不同的生存目的撒了不同的谎,并走向各自不同的命运。一方面生代们在现代都市明下精神困顿,一方面又渴望追寻人性的办真。  相似文献   
19.
曹禺《北京人》中的曾思懿与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分别以强有力的形象展示了远离时代潮流,却同样陷入困境的另类女性之途.两位作家同样以困境与救赎的冲突来把握人物命运,呈现出共同的创作特色,以及对人类这一永恒命题的关怀.  相似文献   
20.
Scott O’Dell’s Island of the Blue Dolphins tells the archetypal story of the young, virgin, orphan girl who is vulnerable to either debauchery or rescue. That such a girl must succumb to either one or the other is a necessary element of the archetype. In O’Dell’s work—one intended, after all, for children—the heroine is rescued by a paternalistic figure and re-inscribed into the patriarchal world. Yet, in the hands of young readers, Island—part fairytale, part rescue narrative, part feminist parable—becomes a story of independence and survival, despite the heroine’s “rescue” at the end.
Diann L. BaeckerEma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