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5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71篇
教育   1934篇
科学研究   491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104篇
综合类   110篇
信息传播   3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251篇
  2013年   331篇
  2012年   303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222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s coordinate and allocate work through the various stages of executing business processes. The benefits of such systems appear pervasive, but no hard data is available that confirms that their implementation improves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part, this is due to the difficulty of measuring the effects of enterprise-wide initiatives in general.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of a longitudinal, multi-case study into the effectiveness of workflow management technology. The study builds on a novel methodology that combines field work and computer simulations. Through its applica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technology to conduct business processes faster and with less effort could be quantitatively assessed. Surprisingly, only a fraction of the projects that were followed in this longitudinal study led to a fully oper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a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at all. Even so, in most of the projects where such a system was introduced this resulted in substantial improvements. We present success and fail factor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within organizations, which we inferred from a follow-up analysis. The novel methodology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s thought to be of value to track the performance effects of introducing other technologies or organization concepts as well.  相似文献   
42.
互联网上5个免费中国专利数据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莉静  张魁军  姚新茹  曹丽娜 《情报科学》2003,21(7):773-775,784
本文对5个常用的免费中国专利数据库进行了比较,并结合检索实例指出了它们的异同,以便为读者正确选择和使用中国专利数据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Web检索工具性能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Web检索工具的帮助文件,比较研究了Yahoo!、AltaVista、Infoseek、Excite、Web Crawler和Magellan的检索性能,并通过教育、科普和体育方面的三个查询实例比较研究了Yahoo!、Alta Vista和Excite的检索效果。对全面获取有效信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4.
中国数字化期刊网络系统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刘善文 《情报科学》2003,21(10):1058-1060
本文针对我国三大学术期刊网络检索系统从收录范围、全文阅读、标引质量、检索系统、检索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我国数字化期刊网络系统还有待于完善和发展,并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45.
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教师。作者从师德建设、教师备课、师生沟通、育人环境、考核标准五个方面对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效性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6.
任春荣  辛涛 《中学教育》2011,8(2):30-35
学校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其作用的发挥受多重因素影响,推进教育结果公平应从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组成部分的角度明确各类机构和组织的职责和分工。学校的生源结构、资源、教育教学过程是构成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资源基本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生源结构和教育教学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教育教学是学校可控因素,也是教育结果公平进程中学校的职责所在。对学校来说,生源结构和学校资源更多受外部控制,尤其是生源结构将学校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与社会流动机制和社会融合等问题联系了起来。提高社会流动的开放性,提高社会融合程度是实现教育结果公平的基础性工作,但责任在政府而不是学校。  相似文献   
47.
环境伦理问题被专家学者研究了许多年,如今它已发展成为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在日常生活中,环境伦理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其实效性并不乐观,人们仍然面临着环境危机,南方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使我们有必要对环境伦理的实效性再做思考。  相似文献   
48.
通过对中山大学博士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教学实效性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到,在遵循教育与学生成长的双重规律的前提下,以理论逻辑为基础、认知逻辑为尺度、生活逻辑为指向的三维一体是中山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性的有效机制。其中,理论逻辑强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人文素养;认知逻辑着重建构主动学习和契合学生认知水平;生活逻辑力求直面现实和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相似文献   
49.
本研究运用Denison组织文化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方法研究了学校文化对学校效能的影响效应,发现:1、学校文化的4个特质、12个维度与学校效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2、学校文化的4个特质都对学校效能具有显著影响效应;3、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工作目标、创新变革、授权、一致意见、学校愿景、能力发展对学校效能有显著影响效应,而团队导向、发展战略、协调整合、组织学习和家校关系5个维度的影响效应则不显著。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50.
教学临界阈研究是探究和揭示教学有效性内在本质及其规律的关键,是我们对有效教学问题从外条件研究到内问题探讨的转折点。这些内问题的探讨主要包括学习者的有效学习量究竟是多少才能引起学习临界点的出现,影响教学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教学临界阈的产生能否促使学习者知而达智、行而致能。超额学习、掌握学习、语言输入理论、结构方程模式等成果为教学临界阈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人类工效学、知识生态学和博弈论更是为教学临界阈研究提供了多元视角。时间、空间、群体和影响程度等质变临界阈的存在意味着教学临界阈研究有着不同的研究思路,而具体内容学习变化的曲线则是判断教学临界阈的基本依据。通过变量干预而改变教学临界状态是研究有效教学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