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8篇
教育   64篇
科学研究   14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廖立军 《科教文汇》2013,(23):63-63,67
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气势连贯,厚重有力,虚实相生,意境雄浑。以概括之笔书写大自然的雄景奇姿,道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积极向上的盛唐情怀,为唐诗中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42.
日本小说家山崎丰子的小说<白色巨塔>完美地表现了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是对人们道德情操进行的一次深刻探索.作品深刻地触及了日本社会的现实问题,挑战了根深蒂固的等级,实现了一次人性的真实对白,用对生命的尊重诠释了一种永恒.  相似文献   
43.
岳阳楼雕饰显示出以灵秀为主的特征,实现了建筑质、形、色相统一的审美追求.其神话、历史、现实交织的题材内容,多种手法并用的造型技法,自然亲和的材质选择与制作,华美端庄的色彩表现.是与岳阳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且充分体现了地域文化与雕饰艺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4.
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积超过我国湖泊总面积的50%以上,是"亚洲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2018年,湖泊数量和面积均出现明显增长,但变化速率并不均一。1990年之前,低温抑制冰川融水导致湖泊水量出现负平衡。1990—2000年,温度升高使得冰川融水和湖泊水量增加。2000年以后,降水是导致湖泊水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但2005—2013年的连续气温上升,使得蒸发加强并削弱了湖泊水量增加的速率。在青藏高原中西部和西北部地区,2000—2013年的湖泊水量增加则更多是受冰川融水的主要影响。20世纪70年代—2013年,青藏高原湖泊水量变化的空间特征与西风和印度季风区降水变化趋势一致。气温上升和增加的长波辐射使得湖泊水温明显增加,并促进了食物链的传输效率。随着湖泊水量增加,湖泊盐度普遍下降,继而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使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相对复杂。未来20年,青藏高原内陆封闭湖泊水量将继续增长,但速率将有所下降。对"亚洲水塔"而言,青藏高原的湖泊研究应聚焦宏观尺度的水量赋存与水量平衡、湖水主要理化性质与生态系统参数,以及湖泊变化在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水循环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45.
"亚洲水塔"是高亚地区及其下游人类活动重要的水源,产生了重要的社会经济效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阐述并列举了"亚洲水塔"在高亚地区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不仅给经济发展如地区农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同时,因其产生的水资源在高亚干旱地区具有稀缺性,亦会带来潜在资源冲突。气候变化的影响会进一步带来不确定性,由此导致的"亚洲水塔"退化将从根本上改变高亚地区的未来经济发展。应对和适应变化、建立可持续发展路径应是当务之急。文章进一步阐述了高亚地区国家层面上优先关注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亚洲水塔"冰冻圈服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6.
岳阳楼虽楼以文名,但反映其历史文化精神的诗、词、联、匾亦蕴涵深刻,流传久远,各具千秋,是岳阳楼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探析其内涵,是全面了解岳阳楼历史文化之必需。  相似文献   
47.
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是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定位于环境变化与影响及其对策,围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变化及其影响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聚焦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变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与适应、灾害风险与应对等问题,重点考察研究过去50年来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目前,第二次青藏科考在亚洲水塔失衡、青藏高原固碳功能与变化、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川藏铁路沿线灾害应对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青藏高原矿产资源远景评估、青藏高原人类适应历史与绿色发展建议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8.
“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是除南极和北极以外冰雪储量最大的地区,被称为"亚洲水塔",包括面积约1×10~5 km~2的冰川、总面积约5×10~4 km~2的湖泊和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湄公河、阿姆河、塔里木河等10多条亚洲大江大河的源头。"亚洲水塔"变化关系着中国的水资源利用以及"一带一路"地区众多国家的水安全。在气候变暖背景下,"亚洲水塔"正在发生以失衡为特征的剧烈变化。冰川加速退缩、湖泊整体显著扩张、冰川径流增加等过程都和"亚洲水塔"失衡密切相关。"亚洲水塔"的失衡变化导致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水资源和水灾害风险增加,出现了冰崩等新型灾害。这些变化也可以通过大气圈和水圈产生广域效应,进而和南极、北极变化协同联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和水循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聚焦于过去50年来"亚洲水塔"动态变化及其影响,与"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实施一道,为我国资源环境重大战略需求和绿色"一带一路"发展,提出应对"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的科学对策和水资源规划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指导,以服务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塔式起重机的受力分析,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塔式起重机的仿真模型,分析了ZVR(ZV radial-motion assisted shapers)整形器在消除塔机回转运动时摇摆的设计方法,并对塔机回转运动时重物的摇摆轨迹进行了仿真,验证了ZVR整形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0.
青藏高原能量、水分循环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也是全球超太阳常数的极值区域之一。此处形成了一个"嵌入"对流层中部大气的巨大的热源,可以伸展到自由大气,其超越了世界上任何超级城市群落所产生的中空热岛效应,对全球与区域大气环流系统变化的动力"驱动"产生了难以估计的效应。与地形热力过程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的亚洲夏季风是世界上范围最广和强度最强的季风;从冬季到早春季节转换过程中,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造成青藏高原大地形感热的"快速响应"及其相对高值动态移动,在盛夏梅雨及其云降水带前沿线恰好停滞于中国"三阶梯"地形分布山地—平原过渡区。此现象表明,青藏高原可能扮演着夏季风过程陆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关键角色。中国区域低云量与总云量极值区均与青藏高原大江大河的源头(长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中东部湖泊群与冰川集中区空间分布几乎吻合,这表明"亚洲水塔"形成的关键因素与"世界屋脊"特有的云降水结构不可分割。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局地与下游区域云降水过程水汽输送流型等均有显著影响。长江流域降水与全国低云量存在一个明显沿长江流域的带状高相关结构,充分表明长江流域降水与上游"亚洲水塔""热驱动"以及对流系统具有重要相关关系。从跨赤道经向环流的视角可发现,夏季南、北半球跨赤道气流低层强偏南、高层强偏北气流出现在东亚地区和北美区域两大地形对应的赤道区,这2个跨赤道极值区恰与青藏高原、落基山高原位置相对应。青藏高原纬向与经向环流圈结构与区域-全球大气环流相关机制,印证了"世界屋脊"隆起大地形的"热驱动"及其对流活动在全球能量、水分循环的作用。青藏高原特殊水汽三维结构分布和跨半球的纬向和经向大气垂直环流图表明青藏高原对全球尺度大气环流变化的贡献显著。文章进一步以东亚、全球水循环的视角,提出了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性大气"水塔"的观念,认为在高原地区一个水塔的"供水"和"蓄水"循环体系,特别是高原地表冰川、积雪和湖泊作为"蓄水池"系统,使得所有的河流可作为"输水管道",将"水塔"的水向周边区域输送出去,高层大气也提供向外输送的渠道。青藏高原特殊的跨半球大气水分循环可构建"世界水塔"与其周边地区独特的水文功能概念,综合描绘了青藏高原"世界水塔"及其地球上一个完整的行星尺度陆地—海洋—大气水分循环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