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00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梁启超虽然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启蒙者,但是其自身民族主义思想的确立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从观念的角度来看,梁启超最初产生的是夷夏有别意识,但他后来却高举起天下主义及黄色种族主义大旗。经过理性的思考,梁启超最终依据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确立了团结国内各民族共同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大民族主义”。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思想具有高度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22.
春秋美女夏姬因其特别的人生遭际在诸多文本中一直被冠以“淫妇”之名。但去除后世小说的附会,当我们从《诗经》《左传》这些可信的文本去寻找这一生命角色的存在与演绎时,就会发现夏姬的“被命名”缺少足够的事实基础,而是来源于男权根深蒂固的暴力视角。也就是说,夏姬在她与众多男性关系中的行为主动性丝毫不可见,但几乎所有关于夏姬的叙事都基于男权立场不肯承认她的被动与无奈。即使是同为女性的叔向之母对她的评价也是标准的男权代言,缺乏应有的同性之爱。  相似文献   
223.
夏同龢是清代贵州两位文状元之一,其《行政法》著作等实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粱光华、饶文谊、张红辑校的《夏同龢文辑》,资料丰富,点校精当,对研究中国法学文化的发展史,激励后学追步先贤,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24.
汉唐时期,民族交往较为频繁,表现在服饰方面,少数民族的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影响很大.汉唐时期胡服的变化折射出夷夏观的变迁.就其整体而论,胡服大致经历了两汉时期在中原地区初步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基本流行和隋唐时大为盛行这几个阶段.与之相对应,这一时期的夷夏观也表现为夷夏对立、夷夏“未殊”及夷夏一家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225.
夏文成的诗集"秋风不会将大地搬空",收录了作者在文学期刊发表过的诗近二百首。作者以富有诗情的语言,以个性化的意象组合,表达了颇为深刻的思想内涵。以独特的笔触展现了诗之魅力,使其作品具有认识价值、审美价值。陌生化,精练美,这也使此诗集的语言更具张力,艺术感染力更强。  相似文献   
226.
20世纪初以来逐步趋于稳定的民族共同体背景下,少数民族基于自身“民族性”构建的实践与作为整体社会历史潮流的追求“现代,t-~”之间,呈现出一种复杂的两难状态。《长河》、《正红旗下》从不同的时代与民族关系背景出发,试图对作者自身民族的民族性进行想象性展望与重构。这种展望与重构的失败,与20世纪中国艰难的“现代性”追求及其陷入的吊诡和误区紧密相关,并凸显出二者在共存中陷入的悖论。  相似文献   
227.
"侠"这一精神作为中国所特有的一种精神面貌,起源发展源远流长,而唐代是中国最为鼎盛和恢宏的一个时代,同时,唐代亦是侠义精神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个时期出现的传奇小说更是这时代风貌与侠义精神结合的产物。本文试图梳理出唐传奇中"侠"这一主题,将其与后世武侠小说遥相呼应,以期钩沉出"侠"主题小说的脉络关系。  相似文献   
228.
林夏水自1964年以来,一直从事数学哲学研究。他在建构数学哲学理论体系,研究非线性科学的哲学问题,以及数学哲学委员会的组织、领导等方面,为我国的数学哲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29.
“up”与“down”(上/下)的语义认知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对up/down(上/下)的讨论大多局限于语方诉表层句法结构方面。虽有人普就语义认知方面作过讨论、分析,但那是就单一语言的分析。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英汉语义对比,重点分析、讨论up/down(上/下)的语义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230.
“侠”的形象塑造与人格建构是武侠小说创作的关键。金庸依据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文化观念,重新塑造了“侠”的人格形象,为“侠”的人格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文化内涵,满足了现代读者的精神渴望和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