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00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12世纪时,西夏人在翻译汉文和藏文佛经的过程中,认识、了解和掌握了佛教的观星术,并发展成为民间广泛流传的星曜崇拜。依据俄藏西夏文文献《种咒王荫大孔雀经》、《九曜供养典》、《圣星母中道法事供养典》、《佛说金轮佛顶大威德炽盛光如来陀罗尼经》及西夏佛教艺术文献《星曜坛城》和其它相关材料,可窥知西夏的星曜崇拜和坛城法事活动的全部过程。西夏的星曜崇拜结合了印度、吐蕃和中国佛教星相观的特征,但更倾向于中国化的观星术,具有明显的密教特征和中国化的阐释。  相似文献   
92.
《大哀赋》是夏完淳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系摹拟庾信的《哀江南赋》而成。《大哀赋》所建构的英雄人格体现了向上一路的审美理想,与《哀江南赋》的贰臣人格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大哀赋》艺术上还显得有些“嫩气”,达不到《哀江南赋》“老成”的境界。  相似文献   
93.
《唐风》是唐(晋)地的诗歌,反映了早期晋文化的风采,此地亦是夏代疆域,不免浸染和承袭了夏文化。《唐风》中的"套语"与反映夏代文化的文献《夏小正》有密切关系,就是夏代诗歌或谣谚的继承性表现。  相似文献   
94.
作为《红楼梦》叙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层叙事在晚清受到了高度推崇,具体到近代前期狭邪小说创作中,还可细划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发现手稿”型与人物跨层叙述。以分层叙事为切入点,可以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与把握《红楼梦》与近代前期狭邪小说间的袭承关系。  相似文献   
95.
“双带”考     
对于柳永《散水调·倾杯乐》中的“双带”,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注解,作者结合文物考古资料,重新考证了“双带”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涵义,其一指女子系衣之带在腰间绕了两周,以此来表现女子消瘦;其二与骑马射箭相关,是指垂系两糙的带子。  相似文献   
96.
“下里巴人”辨——毛泽东大众文学观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说起了“下里巴人”,表达了他关于大众文学的观点。在他的心目中,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一样,都是文学品种。他认为:我们既需要“高级”的大众文学,同时也需要“低级”的大众文学。他告诫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引导大众文学汲取精英文学的精华,沿着从“低”到“高”的道路前进,而不是蔑视和摒弃它,或者把它引上精英文学的道路。  相似文献   
97.
杨玲 《培训与研究》2008,25(11):21-23
评价文学作品应该侧重审美还是侧重载道,这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本文试以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为例,从其对文偏审美和文重载道的中国现代作家们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评价文学作品应该将审美与载道充分结合。  相似文献   
98.
本文对敦煌和瓜州两地西夏时期石窟艺术的壁画题材、造型风格、供养人构成、艺术功能等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敦煌与瓜州在西夏时期因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军事形势等方面的明显差异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动荡不安的敦煌,由于历史的惯性继续了归义军时期的制作佛教艺术的热情,但仅限于改建或补绘前朝石窟;而相对稳定而强势的瓜州则营建了一批特色鲜明、原创性极强的新窟,集中反映了西夏在文化艺术上取得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99.
学术界大都认为中国佛教发展到宋代就开始转向衰落了,事实并非如此,随着社会经济化的发展,宋代佛教经过自我调适,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有其自身的标志和特点。“衰落”论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00.
关于《诗经》分类中“雅”之本义及其特点的争论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了。其实“雅”本为鸟名,音同“夏”,后又成为一种特殊的乐器名。周人常自称“夏人”,因此将自己的音乐命名为“夏”乐,体现了一种对祖先的景仰。“雅”作为一种乐器与《诗》中的“夏”乐演奏时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大夏"乃古乐名,为示区别,因此改“夏”乐为“雅”乐。《孔子诗论》的出土对于《诗经》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它对于《诗》的分类依次是:讼、大夏、少夏、邦风。这就从客观上证明了“雅”通“夏”,“雅乐”即“夏乐”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