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教育   4634篇
科学研究   259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164篇
综合类   286篇
文化理论   17篇
信息传播   11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342篇
  2013年   341篇
  2012年   528篇
  2011年   502篇
  2010年   378篇
  2009年   331篇
  2008年   368篇
  2007年   470篇
  2006年   417篇
  2005年   363篇
  2004年   313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201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Technology is a dominant mediating factor impacting on current human behaviour and social change, which both acts on and is acted upon by other phenomena. This changing social landscape, along with new expectations and requirements, drives our educational priorities and curriculum agenda. There is no denying the prevalence of technology found in the statements and guidelines of the national Australian Curriculum. Further, the National Review of School Music Education identified the importance of technology in school music education in 2005.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illustrate an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y in Music and the Arts that is both vague and limiting. In 2015 we are at a point of curriculum stasis, an equilibrium that highlights a disconnect between music, technology and Australian music education.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current secondary school Years 7–10 (ages 11–15 years) Music and Arts curriculum statements concerning the use of technology and compares this to the general capability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ICT) curricula. There is wide recognition that digital technology is essential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but this is not reflected in contemporary Australian Arts and Music curricula.  相似文献   
82.
本文以汉口学院《中国民族音乐欣赏》慕课为例,围绕中国民族音乐在大学生艺术教育中的实践,探讨慕课翻转模式的音乐教学对高校音乐教育生态系统的解构与重构,以期为高校音乐慕课+翻转课堂模式的良性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3.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必然是乐中有诗,诗中有乐,相得彰益,给人以 极大的审美享受。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音乐技能的训练,也要重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尤其是诗词鉴赏力的培育,以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艺术品位和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84.
中国古典的阅读理论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到文学之为文学的本质特征,然而在通达作品审美境界的路径上,却甚少具体可行的方法。在这一方面,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茵加登的理论则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85.
不朽的艺术作品不但能积极地教育影响下一代人,而且还能永久性地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影响若干代人的成长和进步,这样的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6.
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并重,艺术与化相融合,是时代发展对高师艺术教育的必然要求。本对高师音乐专业人素质教育的内容、目标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改进和人素质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87.
浅谈钢琴教学的读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谱是钢琴教学和演奏成功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怎样读谱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真阅读谱面上的各种标示,仔细研究不同时代、不同版本,并与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88.
从宏观的视角来考察,古典诗歌创作"以无为有"的审美内涵并不局限于言、意关系上的"无辞有意",其审美范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无言而妙"、"无迹而神"和"无理愈佳"。  相似文献   
89.
传统的音乐审美观因过于强调音乐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一味承袭“严肃音乐”的教育教学程式,导致了音乐审美价值研究视角狭窄,陷入了误区。本文力求通过音乐价值与音乐审美之间、音乐文化价值与音乐审美价值之间关系的分析与探讨,从而揭示音乐审美价值的内涵及其实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0.
在小说《萧萧》中,沈从文同主人公萧萧一起感受着生活的常态与变动,感受着这种“常”与“变”中的悲哀与欢乐。而在作品中.我们也感受到作者对乡下淳朴生活的喜爱以及对这种生活下的人与事的感慨。究其原因是沈从文徘徊于现实与理想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