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3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46篇
教育   3420篇
科学研究   361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634篇
综合类   357篇
信息传播   1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304篇
  2013年   412篇
  2012年   426篇
  2011年   402篇
  2010年   280篇
  2009年   269篇
  2008年   306篇
  2007年   336篇
  2006年   302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189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A theoretical model of nonscience majors' motivation to learn science was tested by surveying 369 students in a large‐enrollment college science course that satisfies a core curriculum requirement. Based on a social‐cognitive framework, motivation to learn science was conceptualized as having both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influences that foster science achievement.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hypothesized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variables. The students' motivation, as measured by the Science Motivation Questionnaire (SMQ), had a strong direct influence on their achievement, as measured by their science grade point average. The students' motivation was influenced by their belief in the relevance of science to their careers. This belief was slightly stronger in women than men. Essays by the students and interviews with them provided insight into their motivation. The model suggests that instructors should strategically connect science concepts to the careers of nonscience majors through such means as case studies to increase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 2006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Res Sci Teach 44: 1088–1107, 2007  相似文献   
62.
浅谈语法隐喻及其实际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振彬 《培训与研究》2005,22(5):99-101
在语言的实际应用中,人们可以把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句子转化为词组。这种变化被称作语法隐喻。Halliday(1985)指出,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语法隐喻方式有助于意义的有效识解,有利于认知效果的获得,它增强了语篇的语义联系和关联度。  相似文献   
63.
儿童认知策略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策略是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期达到目的的智力活动.认知策略的层次性使得其分类方式交叉重叠.儿童认知策略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产生策略,进而自发使用这些策略,策略使用的有效性也在增加.许多实证研究表明,西格勒的重叠波浪模型符合儿童认知策略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64.
假扮游戏的出现、发展到成熟伴随儿童的认知发展.儿童需要具备必要的认知技能才能参与假扮游戏,与假扮游戏有关的认知技能主要包括:社会参照、解读意图、分离、符号化假扮、角色扮演等.假扮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作用的起点是假扮行为的出现.  相似文献   
65.
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认知离不开人的身体经验。语言作为认知的产物和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工具就体现了人的经验。人的生理结构以及所处环境的大致相似性决定了经验和认知模式的相似性,这是翻译中可译性的认知基础。但是不同民族所处具体环境的差异和不同文化背景对人具体认识事物的影响使得不同民族的人对事物认识在语言上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这是不可译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66.
67.
以索绪尔为代表的一部分语言学家将任意性视为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他们认为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无理据的。以词为例,利用认知理论分析论证语音与语义之间、词与思维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从而说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68.
认知性辞格与表达性辞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主要为研究因认知关系改变而形成的辞格提供语言学的方法。首先在语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必有特征、可能特征和不可能特征三个概念,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表现形式。然后进一步论证所有因认知关系改变而形成的辞格在语言层面上的表面都是为了接纳一个不可能特征,并且分析了“零距/有距”、“隐含/显现”、“直接/间接”、“正向/负向”四种接纳的语义方式。最后,从辞格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出发评论了修辞研究中割裂装饰与本体的传统观念与“功能即形式”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69.
史家主体意识及其与史学繁荣和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 ,正视历史认识中的主观性是研究史家主体意识的前提。历史认识活动是史家主体意识结构同化外来刺激的过程 ,它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史家的主体意识。加强历史认识论的研究 ,是历史认识活动和史学理论发展的需要。20世纪西方新史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史家主体意识增强的结果。  相似文献   
70.
时间推理是人们对事件的时序、时距和时点进行推论的心理过程。时间推理是基于一定的表征来进行的 ,不同的表征系统对时间推理的效应不同。如词表表征方向效应和距离效应 ,数字表征产生越界效应。还可以进一步看到 ,对时间信息进行推理 ,实质上就是对时间信息的表征进行信息加工。例如 ,对于词表表征和数值表征 ,就分别有计数的加工和运算的加工两种方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即使对相同的表征 ,也可有不同的加工方式。当前有关时间推理的研究 ,都是从信息表征和内部操作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 ,最能体现当前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