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4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40篇
教育   4528篇
科学研究   21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60篇
综合类   259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8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333篇
  2011年   409篇
  2010年   382篇
  2009年   322篇
  2008年   371篇
  2007年   449篇
  2006年   492篇
  2005年   378篇
  2004年   383篇
  2003年   288篇
  2002年   251篇
  2001年   199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9 毫秒
21.
教师不是任何教学价值的附属物,不是既定教学价值的分享者和发现者,而应是教学价值的创造者和实现者。当前,教学的价值自发主要表现为教学的价值游移、价值错位和价值虚无。多元教学价值的时代,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的价值立场、增强教学价值的自信、积极推动教学的价值创造,从而铸造自己的人格,形成自由的个性,将教学提升到崇高的道德水准上,展现教师应有的德性之光。  相似文献   
22.
任何一种制度的安排,都应该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认识基础之上。中西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不同的治政方略和制度路径。西方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建立在人性恶论基础之上的权力分立和制衡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制度高于人性";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理念的基本分析框架,则是建立在人性善论基础之上的崇尚德治与集权专制思想,其基本的哲学判断是"人性优于制度"。"性善"与"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假定,导致了中西"德治"与"法治"不同的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设计。"德治"与"法治"分别构成了中西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儒家文化中的人性本善假定从民族文化精神和心理的角度看,固然提升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尊自豪感、民族自信心以及民族凝聚力,但却对中国政治发展也产生过一些不良影响。中国传统的德治思想必须突破和超越人治的范畴,必须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两相区分的前提下,参照西方的宪政理念与法治经验,方可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3.
仔细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以发现,马克思认为人是实践和创造的动物,人的本质的实质内容是实践,社会性是其外部特征,而人性可归结为人全面的、发展的、合理的需要。要把保证自由个性与满足人的需要作为人的目的,把从事创造性实践活动和处理社会关系作为迭其目的的手段。  相似文献   
24.
"真性"论、"真心"论和"真行"论,堪称标识全真道哲学思想特征的三个基本环节。这三个基本环节既表征着"全真"哲学的逻辑建构,又分别从本体论、功夫炼养论和思想、道德行为方面折射着该哲学的意蕴和去伪存真的理论底色。在今天的改革大潮面前,全真道倘若选择向其早期优秀哲学传统回归的路径,可能更有益于其发展。  相似文献   
25.
田绮 《海外英语》2015,(9):131-132
该文试图从词汇角度分析托马斯·哈代所著《苔丝》的风格翻译,三个中译本的作者分别是张谷若、孙法理和吴笛。从典故和方言翻译的层面,通过文本材料比较三个中译本在词汇方面的异同,作者发现,在小说风格翻译实践中,有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带有文体价值的词汇的文体标记,故而译本未能忠实反映原文风格。通过对比分析,作者认为,张译在传达原作的典故文化方面更胜一筹,而吴译在方言翻译方面更忠实于原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26.
哲学对人类生存本性的把握,既是哲学永恒的主题.也是哲学之所以产生并存在了几千年的根本原因,而且随着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更加凸显其对人类生存本性的澄明与反思。哲学所体现的流变性、超越性、矛盾性等特征与人类生存所固有的不定性、创造性和悖论性等内容是相对应的。哲学与人类生存的这种内在统一性表明:一方面,哲学是人类生存之所必需.只有从哲学去把握人,才能理解人和人生存的真谛;另一方面,哲学只有在对人的生存本性的把握中.才能使其追根溯源的底蕴得到切近与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7.
高职高专《宪法》教材对国家性质与国家形式这两个基本概念所作的界定值得商榷。国家性质与国体,政权组织形式与政体在内涵与外延上应有区别,不能简单等同。  相似文献   
28.
汉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主要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式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系统化、理论化。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说及其论证方式折射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整体性特征。这种思维特征对中国人的政治思维方式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29.
区分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是解读儒家性善论教育思想基础的前提。"性善论"是一种实践理性哲学的概念,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学意蕴,强调性善意味着人与物的区别,人的价值的凸显;强调性善即是对人的道德主体性的肯定;强调性善才可能确立"道之以德"的正确教育原则,才可能为道德教育定性。  相似文献   
30.
通常认为只要凭借对经验的探讨就能教好阅读课。然而,要科学地回答“为何阅读课要这样上或那样上?”的问题时,经验就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作者认为:运用语言学理论知识,就能深化对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学习、语言的阅读以及语言的传授的认识,就能对阅读教学作出科学的评价,从而促进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