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篇
  免费   6篇
教育   468篇
科学研究   43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3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领导活动中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求领导干部在领导活动中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62.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引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客体的更加丰富的科学界定,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内涵更加丰富明晰,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更具针对性,构成有利的外部环境。在实践中应采取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重视教育客体个性、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等措施。  相似文献   
63.
民间美术始于原始巫术,生成于人类蒙昧时期,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原始母体。民间美术长期以来相伴是地鬼神观念、使役于宗教和封建迷信。它通过艺术形象的描绘,表达对不可知的神灵精神的敬畏与祈求,也借助天国境界寄托某种理想观念,或借助神灵驱邪扼鬼,更有利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描绘歌颂祥和美满的生活及劳动与爱情。其间亦有不少警喻劝世的充满人情味的作品。民间美术的美学价值就在于它的人本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64.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的内控机制依照企业管理五因素内控体系建立,存在内控体系不完整、偏离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以及内控主体缺乏人本内涵等问题。在地方高校正面临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时代要求下,应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和价值目标导向,紧紧抓住高质量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等核心问题,通过融入“以人为本”理念的内部控制流程再造,实现内部控制价值、质量和公平的有机统一,确保内部控制得到有力执行,不断提升内部控制质量、效益和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65.
目的与手段是一对古老的哲学范畴,两者的统一在当代中国获得了现实的含义.坚持以人为本,应当坚持人是目的和手段有机统一的认识,具体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相对于物,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即使在为了人而创造物的环节,人仍然是目的;二是相对于人自身、他人和社会,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是实现自身目的的现实力量,但需将人作为手段与物作为手段区别开来.把握人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对在现实的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6.
文章在分析高校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以人为本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性,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途径:加强制度建设,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制度支撑和保障;实施人性化管理,构筑高校和谐校园的人文氛围;建设生态校园,实现高校校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67.
科学的大学发展规划是大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置身宏观背景,立足自身实际,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步骤和行动做出的谋划。除其本身所具有的指导性、合理性、可行性等一般特征外,科学的发展规划还有适切性、前瞻性、战略性、人本性、协调性等特定的内涵。  相似文献   
68.
"以人为本"的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只有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69.
发展是人的有目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变化,在发展中求生存是人超越于其他存在物的独特生存方式,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和更好的生存,而人是关系的存在物,人生活在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多重关系之中,和谐是现实人生的理想存在方式。传统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发展的人学向度,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超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和谐作为基本价值准则,目的是满足现实生活中人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70.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都把民作为社稷的根本和施政的基础,承认和重视民众在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几千年发展的历史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民众确实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民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兴衰成败、社会治乱和民族存亡。中国的民本思想是中华政治明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思想精华和智慧资源。然而它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主体不同、宗旨不同,因而具有本质的区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的进程中,我们既要传承中国传统化中民本思想的精华,又必须实现历史性超越,赋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新的内容、新的原则和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