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20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教育   2387篇
科学研究   538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75篇
综合类   260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218篇
  2013年   223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322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80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293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对某城市工业区土壤汞(Hg)、镉(Cd)、铅(Pb)、砷(As)、铜(Cu)、铬(Cr)、镍(Ni)、锌(Zn)八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它们的分布特征.定义了一个随机变量X表示采样点状态,它描述了各金属浓度在该采样点所占比例,具有分布P(X=i)=xiμg/1g=Pi.给出了自然区的熵H=-∑Pil...  相似文献   
132.
以2007至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本文考察了开发支出资本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研究发现,开发支出资本化比例与企业创新呈倒U型关系。且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表明:当开发支出资本化比例低于临界值时,由于抑制了管理层通过削减研发投资以实现盈余目标的动机得到抑制,从而促进企业创新;当开发支出资本化比例高于临界值时,促使管理层基于声誉风险管理层为避免将已资本化金额转为费用对当期盈余造成的负面冲击,进行过度研发投资,从而阻碍企业创新。说明不同开发支出资本化比例下,管理层研发投资不同动机对企业创新产生非线性影响。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开发支出资本化通过研发投资效率作用于企业创新,而且管理层面临的盈余公告压力越大,开发支出资本化对企业创新的非线性影响更为显著。资本化通过非效率研发投资,作用于企业创新;盈余公告压力越大,资本化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倒U型关系越明显。  相似文献   
133.
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日益突显,其内涵也从最初的5G、物联网等逐步拓展至包含信息、融合和创新3种类型的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是信息技术前沿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支撑平台,也是新型基础设施形态得以持续演进、功能得以不断拓展的动力源;将创新基础设施纳入新型基础设施的范畴,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创新的充分信任和殷切期待。厘清3类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与关系,认清当前创新基础设施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十四五”时期高效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对于统筹提升新型基础设施的供给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4.
在消费者具有绿色选择偏好和政府提供绿色补贴情况下,考虑农产品绿色度对农业生产经营效益的影响,建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非合作与合作情形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微分博弈模型,基于HJB方程求得博弈均衡解。研究发现:无论是非合作还是协同合作情形,消费者的绿色偏好和政府的绿色补贴越高,主体产生的污染量越少、治污努力程度越高;政府补贴激励作用在非合作情形下失效,但在合作情形时效果显著;从非合作情形到合作情形,当政府补贴系数一定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治污努力及个体收益和总收益、农产品绿色度均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135.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engagement is defined as a need to spend more time using IT. Practice-based examples show that IT engagement can have adverse effects in organizations. Although users can potentially get more work done through IT engagement, observations show that the users might jeopardize their well-being and hamper their work performance.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is complexity in the research on IT engagement by examining its potential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in organizations. Considering the potentially mixed outcomes, we developed a model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IT engagement on personal productivity and strain. We also aimed to explain the antecedents of IT engagement by drawing on the collective expectations for IT use. In particular, we examined the extent to which normative pressure on IT use drives users’ information load and IT engagement. Finally, we sought to understand whether users’ attempts to avert dependency on IT use reduced their IT engagement. Several hypotheses were developed and tested with survey data of 1091 organizational IT users. The findings help explain the role of normative pressure as a key driver of IT engagement and validat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outcomes of IT engagement in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136.
本文利用数字化信息实验系统,对大气压影响水的沸点实验和做功改变气体内能两个实验进行了创新设计,实现实验现象与数据显示、图像处理等多模显示同步。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通过对比实验现象和多模显示内容,能够更加容易地得出相应的实验结论,改变了传统实验中实验现象与数据分析分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7.
Hydrothermal fluid is essential for transporting metals in the crust and mantle.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Cu isotopes as a tracer of hydrothermal-fluid activity, Cu-isotope fractionation factors between Cl-bearing aqueous fluids and silicate magmas (andesite, dacite, rhyolite dacite, rhyolite and haplogranite) were experimentally calibrated. Fluids containing 1.75–14 wt.% Cl were mixed together with rock powders in Au95Cu5 alloy capsules, which were equilibrated in cold-seal pressure vessels for 5–13 days at 800–850°C and 2 kbar. The elemental and Cu-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recovered aqueous fluid and solid phases were analyzed by (LA-) ICP–MS and multi-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respectively.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uid phases are consistently enriched in heavy Cu isotope (65Cu) relative to the coexisting silicates. The Cu-isotope fractionation factor (Δ65CuFLUID-MELT) ranges from 0.08 ± 0.01‰ to 0.69 ± 0.02‰.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isotopic fractionation factors between aqueous fluids and silicates strongly depend on the Cu speciation in the fluids (e.g. CuCl(H2O), CuCl2 and CuCl32−) and silicate melts (CuO1/2), suggesting that the exsolved fluids may have higher δ65Cu than the residual magmas. Our results suggest the elevated δ65Cu values in Cu-enriched rocks could be produced by addition of aqueous fluids exsolved from magmas. Together with previous studies on Cu isotopes in the brine and vapor phases of porphyry deposits, our results are helpful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Cu-mineralizat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38.
黄河流域河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流域河源区是国家生态屏障和“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保护优先的践行区。本文梳理了近40年来对黄河流域河源区土地利用格局和过程研究的相关文献,从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效应及政策启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河源区土地利用格局相对稳定,草地面积占绝对优势。2000年是土地利用及其效应变化的重要转折点。2000年之前,草地、林地和湿地等生态用地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土壤侵蚀等效应加剧。2000年之后,生态用地增加,植被指数增加,生态系统逐渐向良性方向转变,碳汇功能增强。②生态工程实施和气候变化使该区域土地利用及其效应极具复杂性。整体上土地退化面积有所减少,程度趋缓,草畜基本实现平衡。东部河湟谷地耕地面积减少,集约度提高,种植结构逐步优化;但局部恶化的态势依旧严峻,土壤侵蚀尤其高寒地带的冻融侵蚀加剧。建议应加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以及生态保育区溢出价值与自然资产的评估研究,为黄河流域河源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以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39.
黄河源区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关键技术及优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源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草牧业生产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改善当地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源区草地生态系统发生严重退化,对源区草牧业生产、区域生态安全和中下游地区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黄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但草地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本文系统梳理了高寒地区草地生态保护与草牧业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凝练出区域适宜的黄河源区草地生态保护与生态草牧业发展技术体系,基于草畜资源优化配置建立了区域功能耦合发展模式,结合案例分析了相关技术的应用效果,并对源区退化草地管理与生态草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上述工作对推动黄河源区草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0.
对SFPSZ9-150000/220特大型变压器线圈现场施压进行了探讨性的试验,提供了一些可行性的计算方法,分析了试验结果并提出了存在问题与一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