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2121篇
科学研究   6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90篇
综合类   150篇
信息传播   5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50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陈独秀的经济思想变化对其政治思想和革命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运用历史文献演绎的方法,本着实事求是和历史主义等原则,依据现有文献资料把陈独秀经济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发现他的经济思想与其“两次革命论”之间具有极大的关联性。从经济思想的视角探讨陈独秀“两次革命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不仅有助于探索大革命失败的真正原因,而且对于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2.
本文首先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哲学等角度阐述了当代中国主要的社会思潮,进而归纳出受这些社会思潮影响、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最后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行为观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3.
裴斯泰洛齐的初等教育思想是资本主义启蒙运动及其本人生活经历的产物,既有其产生的理论根源,也有其实践根源,所蕴涵的教育理论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4.
作为权威话语的儒家思想,不仅在《水浒》中留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刻印记,并还以君臣、父子这一整套纲常秩序建构起小说的重要思想根基,具体表现为“事亲以孝”、“事君以忠”、“夫权至上”三方面。而在执着认同之余,小说对儒学也进行了大胆质疑及至无情颠覆。但这种反叛与颠覆,并不意味着政治意义上的权力更替与交接,而总是表现为理性与暧昧、庄重与谐谑、儒雅与痞俗——彼此之间的相互对话与抗衡。  相似文献   
45.
邓小平的法制思想丰富精深,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加快立法工作,逐步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的思想;严格执法,保证宪法和各项法律的贯彻落实的思想;建设一支“执法公正、品德合格”的高素质的政法队伍的思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并存的法律思想;通过法制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的思想。  相似文献   
46.
试论邓小平新闻思想的科学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新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宣传工作实践经验的集中总结和理论概括,其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7.
毛泽东一贯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和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建国后他提出,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毛泽东还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科技发展的具体策略。这些思想正确指导了当时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我国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8.
顾毓琇教育思想及其特点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毓琇先生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教育家、科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建立真善美的人生教育、实施科学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并结合中国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顾毓磅教育思想的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49.
东汉前期,儒学的思想统治地位真正确立,儒学成为思想化的主流,谶纬盛行。白虎观会议实现了谶纬、今古经学的合流。东汉中后期,儒学的地位发生动摇,各种化思潮兴起。思想化的多元化为诸葛亮政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营养,其治蜀的政治措施是对汉末诸种化思潮的发展和实践。  相似文献   
50.
苏轼兄弟的军事思想及边防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兄弟一生的吏事章都有显成就。在军事思想和边防策略上,他们也有一定建树。就军事思想而言,苏轼早年在立国、用兵、边防等问题上均有自己的主张,后来在他治军的实践中,体现了其一贯的军事思想;而苏辙早年涉及军事的言论甚少,但已经表现出与苏轼的不同。北宋从神宗到哲宗在边防战略上的明显变化,苏轼兄弟身为朝官自不能置身度外。在对待西羌、西夏的关系和策略上,虽然他们的言论多少不一,但都表现出对此的高度关注,也清楚显示出策略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