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王育花 《编辑学报》2017,29(1):60-63
通过勤云远程稿件处理系统(8.0版)的作者来稿信息、未发表相似文献以及中国知网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检测结果,介绍鉴别来稿学术不端的方法,并分析了如何避免误判.  相似文献   
12.
应用AMLC对动物医学论文的查重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芳 《编辑学报》2011,23(5):416-417
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动物医学进展》2010年来稿进行全面查重。统计学术不端论文的类型、不同文字复制比所占的比例及作者的学历、职称、年龄和所在单位性质等的分布情况。分析了学术不端论文作者的特点,指出在使用AMLC查重工作中编辑应注意的事项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刘怡辰  沈波 《编辑学报》2013,25(6):560-561
以1个典型案例并结合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的使用实践,指出在科技论文出版前应用AMLC的必要性,并阐述了避免科技论文重复发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学术论文引文的“必要性”与“适度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文在学术论文论证过程中的“必要性”和引用文字数量的“适度性”,是构成学术引用“合理性”的两个重要条件。当前学术论文存在“过度引用”、“文字复制比”偏高现象,就在于作者对引文的“必要”和“适度”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引文的不合理。学术期刊应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可从技术上较好解决学术论文引文的识别,为专家和编辑的审稿提供有力的支持,遏制因引文不当所带来的学术不端现象,引导作者在参考文献引用的“必要性”、“适度性”和标注方面下功夫,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规范和论文撰写规范。  相似文献   
15.
学术不端医学论文中重复文字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清海 《编辑学报》2010,22(5):447-449
采用CNKI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AMLC)系统,对<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30篇来稿进行了重复文字比例的检测,发现约有50%的文章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文字现象,不同重复比例的文章数呈偏态分布,罕见重复文字比极高的文章.对其中重复比例较高的64篇文章进行了其各部分重复文字标记数的比较,发现医学论文中方法、结果和讨论部分重复文字标记数较多,而摘要、引言和材料等部分较少.对其中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文章进行了比较,发现基础研究论文在引言、方法和结果部分重复文字的标记数高于临床研究论文,但总复制比却没有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认为反对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是多个系统和部门共同协作的系统工程,期刊编辑也应尽其学术把关的职责.  相似文献   
16.
肖骏  谢晓红  王淑华 《编辑学报》2017,29(4):365-367
定量测试内容篡改和字序变更对学术不端检测系统(AMLC)查重的影响,发现字序更改和有无“触媒”都能极大地影响AMLC的检测结果.认为期刊编辑部应加强出版队伍建设,发挥编辑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意识,合理使用AMLC及其检测结果,以达到深度防范学术不端,提高期刊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抵制学术不端,期刊编辑责无旁贷,为促进学术生态环境净化,提出基于互联网的深度挖掘隐性学术不端的编辑策略。【方法】论述网络时代学术不端行为特征和发展趋势,以中国知网AMLC5.0为例,在总结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结果】结合网络时代学术不端行为的演变,提出以AMLC为主,辅助多种检测手段,对存疑论文进行基于网络和论文本身信息的学术不端深度挖掘;根据期刊编辑出版特点增加检测次数;构建“以人为本”“人机合一”的学术不端鉴别体系。【结论】可在学术不端末端出口处筑起一道拦截网,对期刊抵制学术不端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杨晨晨 《编辑学报》2014,26(1):42-44
通过对医学论文文稿的检测,发现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在缩短查抄时间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系统不能有效地检测图表和公式等的重复性;对论文发表的时滞性,出现漏检;不能有效地识别稍加变动的多源抄袭现象;存在语种转换的检测盲区;对于合理引用,系统仍会认为抄袭。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注意: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客观分析检测结果;加强宣传教育,从思想上杜绝抄袭;加强对抄袭的警示;利用其他审稿方式进行辅助审查;增强审稿专家的作用,完善同行评议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