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60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刊登在2002年5月7日《人民日报》上的消息 层深入, 既报道了新闻事实, 又写出了其产生的原《广东着力解决农村困难家庭子女读书难》一稿, 在 因—它是“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 ——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 以宣传“三个代表”重 动”。消息还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 一方面, 运用要思想鲜明而重大的主题, 以颂扬改革开放的新成就 面上的材料, 勾出轮廓, 使读者对所报道的事物有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以…  相似文献   
32.
新闻传媒上的评论所涉及的事实,要与人民群众有密切的关系,是群众欲知、未知、愿知的事。只要新闻传媒上多反映群众的意愿、群众的要求、群众的利益,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必然会得到他们的喜爱。《宁波日报》2002年5月28日刊登的《再反一次党八股》一文,就是一篇受到群众欢迎的好评论。这篇评论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深恶痛绝的八股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主题尖锐,概括准确,文笔犀利,结构严谨,有较强的战斗性和说服力。评论刊登后,对促进新闻宣传改革和转变机关作风,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评论二等奖。从写…  相似文献   
33.
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曾撰文指出:"引导包含着指导,引导作用实际上也就是指导作用.指导性是新闻宣传的灵魂.但是发挥这种指导作用,前提是要人家愿意读,愿意听,愿意看." 刊登在<浙江日报>2003年5月28日一版上的评论<人·自然·经济·文明>,就是一篇讲究宣传艺术,让人"愿意读、愿意听、愿意看"的好评论.  相似文献   
34.
刊登在《法制日报》2003年1月3日周末专刊上的《打肿谁的脸》一稿,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报纸副刊”类作品二等奖。这是一篇杂文稿。它的获奖,从写作上来看,有下述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是选材严格,开掘深刻。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一  相似文献   
35.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走进“京西灵水第二届举人金榜文化节”》,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疑问式标题,极具吸引力。这篇通讯的大、小标  相似文献   
36.
刘保全 《今传媒》2005,(12):26-27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战线上发生的新事件、新情况、新进展、新理论、新纪录、新成果等,通过一篇篇科技新闻迅速、及时地传播到广大受众之中,并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的政治、精神、物质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7.
刊登在《南方日报》2003年2月19日上的《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体?》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最高奖--一等奖。这篇921个字的消息之所以能获此殊荣,依笔者看,主要原因在于下述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8.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9.
刊登在2003年1月3日《法制日报》周末专刊上的《打肿谁的脸》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报纸副刊”体裁类二等奖作品。这是一篇杂稿。它的获奖,从写作上来看,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0.
刊登在《解放军报》2003年10月17日5版上的通讯《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类一等奖。这篇1050字的通讯,为什么能受到评委们的如此青睐,荣获通讯类稿件的最高奖项呢?笔认为,除了它的主题鲜明、意义重大外,从新闻采访写作的角度上来分析,它是一篇具有“同期声”的现场好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