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321篇
科学研究   48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51.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思想道德建设,抓精神明建设,必须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这是精神明建设的灵魂和导向。高校教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精神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事关高校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452.
数字技术的全面渗透连接了虚拟与真实、线上与线下,极大地拓展了学习时空边界,助推了虚拟学习场域中“去肉身化”的虚体呈现,成为继肉身化实体之后的学习者身份“圈子”的另一个“归属”。虚体与实体共同构成了学习的全部意义,形成了学习者身体的双重展演,学习活动进入了虚实结合的、更复杂的时空境遇。但从现实来看,学习者实体与虚体的双重性身体展演背后潜藏的不同权力隐匿使新的身体壁垒正在生成,这种身体壁垒体现在三个方面:技术权力隐匿造成的身体规训、主体权力隐匿造成的身体分离以及空间权力隐匿造成的身体窥视。为避免学习者深陷“身份困境”,需要在学习场域中塑造出一种学习者身体展演的、互利共存的“共生秩序”,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在技术秩序上将身体展演从单向规训转向双向驯化;二是在主体秩序上将身体展演从虚实分离转向虚实共在;三是在空间秩序上将身体展演从独景窥视转向全景展视,以此重塑数字时代学习者主体身份,打造“虚实共生”的学习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453.
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深入推进,个体行为与社会预期不一致加剧了教师的角色焦虑,应然角色与实然角色的错位加重了教师的角色负担,角色边界模糊引发了教师角色泛化。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求教师成为联结多元育人主体的沟通者、整合协同育人力量的组织者、规划协同育人方案的领导者。对此,需要教师深化角色认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明确角色定位,学会自我“减负”。同时,建立以教师为联结的协同育人理念,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支持环境,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培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师队伍,为教师角色的调适提供外部支持。  相似文献   
454.
杨霞 《家长》2023,(12):4-6
<正>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学生现在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干预,通过科学的方法消除学生心理问题,结合心理防控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相关教育活动,其作用在于消除学生的负面心理、压抑情绪,使其能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成长中的得失,能够自觉进行心理调适。对此,城乡结合部小学学校应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切实优化学生的心理感受与素质。本文将从五个角度,即通过良好的人文环境优化学生的心理感受、通过精准的心理诊断设计具体的辅导计划、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家校双方的合作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通过人文关怀的感染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阐述城乡结合部的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455.
数字时代技术以不同形式渗透到教育领域,促逼学习场景从线下物理场域转向“线下+线上”虚实融合的场域。学习者身处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学习场景,其身份出现了实体与虚体的双重面向。数字化技术正从不同方向挑战和支配学习者的身份,引发不同维度的矛盾冲突,如,身份展演遭遇混乱、责任边界较为模糊、情感认同受到削弱等。为避免学习者深陷“身份困境”,保障学习者身份的完整性,弘扬学习者的主体性,教育者需要帮助学习者明确“识别—投射”的主体身份认同维度,构建“跨界—划界”的主体责任承担思维,形成“互动-守护”的主体身份情感共同体。重塑数字时代学习者的主体身份,才能实现虚体与实体的共进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