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教育   856篇
科学研究   184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207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19篇
信息传播   160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71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77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261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刘畅 《青年记者》2006,(21):1-1
也许,我们曾让你失望,在你急切希望获悉最新消息的时刻,在你渴望来自新闻第一现场报道的时候,我们的身影和声音,缺失在早春的雾里。那一刻,你的脸上分明流露着落寞和孤单。  相似文献   
52.
新闻意识的特点是——实用性强、目的性强、时代感强、包容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能动性强[编者按]  相似文献   
53.
1976年1月.我正在《毛泽东选集》翻译组工作。8日下午,组里传开了一条惊人的消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因身患癌症于当日与世长辞。听到这条不幸的消息.一时惊呆了,简直难以相信真有其事。和全国人民一样.全组同志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9日上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了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关于周恩来同志逝世的讣告.证实了人人不愿意相信的噩耗。全组同志潸然泪下,根本无心继续工作。凡是给周总理当过译员的人.谁不记得他那崇高的人品和渊博的学问。 10日.天气严寒。上午,我们冒着刺骨的寒风前往北京医院,向总理的遗体告别。当时,我正闹严重的胃溃疡。一着寒风.肚子疼痛难忍。尽管如此,我还是要亲眼看看总理的遗容。1点30分.我们和其他人排成两行长长的队伍.鱼贯进入告别室。告别室门口悬挂着黑黄两色的绸带。在那让不大的房子里.躺着一代伟人。只见他两颊下陷,脑门显得特别宽大,仿佛装满了人类的智慧。眼望着总理遗体.顿  相似文献   
54.
这几年,总有一种感觉:报纸版面越来越多,新闻却越来越少。新闻报道中出现了一个值得重视的情况,这就是对消息的写作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滑坡,这个问题不是反映在数量上,更明显的是反映在质量上。翻看每天的报纸,总觉得令人爱看的好消息不多。甚至在评新闻奖中,也很难觅到更多的好消息。  相似文献   
55.
报纸消息结尾以“据”字起始的一种新闻写作格式,本文简称为消息“据”式结尾。常见的消息“据”式结尾有:据悉,据了解,据介绍,据统计,据报道,据某单位某人说,等等。稍加观察不难发现,“据”式并不仅仅出现在消息结尾,在消息导语、背景、主体中也不鲜见。  相似文献   
56.
王士彬 《军事记者》2006,(10):11-12
今年6月26日至8月21日,解放军报社由赵险峰副总编带领华益慰宣传小组一行6人,进驻北京军区总医院,采写宣传华益慰典型事迹。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军报先后刊发消息、通讯、特写等各类体裁的报道5万多字,稿件被多家网站转载,在社会和军队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军委和总部首长的好评。华益慰这一重大典型的成功宣传,是采访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值得总结的经验很多。我想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从宣传小组如何在深入采访中寻求“独特”这一角度,谈几点粗浅认识和体会。在时代大背景下审视采访对象——以独特视角定位典型新闻视角,是指记者把握、选择…  相似文献   
57.
刘文平 《军事记者》2006,(11):22-23
新闻有价值,价值有大小之分。追求和提炼最大的新闻价值,是所有记者编辑共同探索和努力的课题。刊于2004年7月15日《人民海军》报头版头条的消息《军事变革是每个官兵的分内事》,是一篇针时性和指导性较强的新闻作品,受到读者好评并被评为该报当月好稿。围绕这篇消息的编辑过程,谈谈如何提炼新闻价值,也许对通讯员和年轻记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8.
重晨 《新闻导刊》2006,(5):8-10
今年夏天,重庆市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重庆人民勇斗旱魔,谱写了一曲曲高亢擞越、感人肺腑的壮丽凯歌。广大新闻从业人员牢记新闻工作者的责任。在这场战斗中,顶烈日迎酷暑,深入干旱灾区及时报道旱像灾情,用手中的笔和照相机真实记录了重庆人民奋勇抗击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的伟大壮举,热情讴歌了重庆人民自强不息,团结互助,攻坚克难,志在必胜的抗旱精神,彰显了新闻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赞扬。本刊本期特选登重报集团部分媒体和重庆电视台的总结体会,希望大家从中获益,更好总结自己的经验,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59.
在这个连吃饭都盛行快餐的时代里,人们对通讯的阅读需求远不如短快的消息,所以怎样把通讯,尤其把长一点的通讯写“活”,就显得尤为重要。“活”有多种手法,而细节在其中的分量则是不言而喻的。好的细节描写不仅可以渲染气氛,深化主题,而且能够提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人物的“立体感”,甚至可以催人泪下,感染读者。那么,细节的描写从何处入手?我想不外乎以下几种渠道:一是靠观察。具备一双敏锐的“新闻眼”,采访也罢,调研也罢,都要靠记者的眼睛去用心观察,捕捉常人难以发现的细节。《人民日报》老记者柏生早年采写《韧性的战斗》一文时,一头…  相似文献   
60.
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新华社2004年11月30日播发的《中国国家主席与艾滋病人握手》一稿荣获消息类最高奖一等奖。这篇消息之所以受到评委们的青睐,获此殊荣,从写作上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点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