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0篇
各国文化   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8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61.
中国互联网经过十几年的蜕变,其社会意义早已超越了最初的技术平台的影响,互联网以一种"媒体新形态"进入公众视野并参与公民生活,共同构建着过去十多年以及未来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最初信息匮乏时,人们狂热追捧网络传播,但目前已出现由信息失控带来的一系列传播负效应,影响着网络传播生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2.
栾轶玫 《视听界》2011,(2):117-117
“将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花了38年,电视花了15年,它只用了14个月,它是什么?”当我在搜狐的“微讲堂”上抛出这个问题时,人们给出了惊人一致的回答:微博。  相似文献   
63.
栾轶玫 《视听界》2012,(5):125-125
新闻记者有三种权利受到保障,即采访权、报道权以及个人的相关权利。"为什么同样是抽‘天价烟——九五至尊’,在江苏,是官员丢了乌纱,在陕西,却是记者丢了饭碗?"这是一个好问题。一句话点到了对待舆论监督,不同的地方政府、不同的媒体机构有着不同的理念与处理方法,由此引发了不同的结果。中国目前没有《新闻法》,但是在《新闻法》尚  相似文献   
64.
栾轶玫 《视听界》2013,(6):125-125
回顾互联网这10多年的应用,是沿着三条线展开的:首先是“信息线”:即新闻——BBs——博客——微博;其次是“工具线”:即搜索、IM客户端、输入法、微信等工具型应用;第三条是“娱乐线”,即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网络音视频等。网络提供商因其平台特性及商业出身,最初介入的领域主要是“工具线”与“娱乐线”,但随着近年的发展壮大,其在“信息线”的扩张意图日益明显,“媒体化”的渴望日益增强,这一特点在视听新媒体领域也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65.
新受众:我们这样消费媒介 移动性是未来媒介的增长点,移动性也是未来传媒的变革方案,伴随着智能手机、电纸书、ipad等新型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涌现,互联网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网页的范围。  相似文献   
66.
新媒体,没有最新只有更新。对于一个尚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传播形态,我从来不愿意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新媒体的品种与轮廓是属于现在进行式的,随着不断有新技术的加入,新的媒介形式必然诞生,一些旧的品种会消亡,一些新的品种会加入,在品种代际更新的过程中,新媒体的势力范围必将不断变动,其演化进程也因此展开。  相似文献   
67.
<正>社交媒体是这一两年媒体领域最热的概念,Facebook在不但9年的时间里就积累了近10亿用户。它的用户是全球分布的,无疑,Facebook已成为当之无愧的"跨国媒体平台"。我们知道,通过新媒体进行国际传播,是基于特定的概念诉求与问题分析,对  相似文献   
68.
UGC(用户贡献内容)的模式已在过去的两年间被广泛知晓,并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意识到要利用好UGC为自己的专业媒体服务。后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实质是一种“全民制造”,而不断革新的技术则为这种新闻生产的全民制造提供了某种便利。  相似文献   
69.
任何媒介形态的变化都取决于技术创新,从根本上说,没有技术发明就不会有媒介的任何变化。技术之于媒介是一股空前的推动力,每一次传播技术的进步,都会给媒介的组织形式和传播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由信息技术引发的媒介革命,带来的是过剩的同质化媒介产品,使得产品之于媒介本身的意义渐渐退居幕后,而负载于其上的“形象符号”的意义日益突显,“形象符号”因此成为后工业时代人们选择媒介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也是为什么“媒介形象”成为当下媒介研究的一个主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0.
当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以比“电脑””iPad”“手机”更贴近人身的方法来到我们面前时,一种更清晰的认识在脑海中升起,也许,未来媒体与人的距离更“无间”,更“亲密”,更趋向于“零”,最终媒体将以芯片“植入式”的方式存在于人体内部,终端即人,人即终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