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9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话题接龙是我班开展交往式作文的一个平台,主要包括:合理分组、共商话题、轮流写作、自由点评、上榜推介、活动延伸等流程.由于我班在区优秀班集体评比中经历了"入选—落选"的变故,孩子们以"希望"为话题轮流写作,于是就有了"把‘希望’进行到底"的交流会.  相似文献   
72.
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评价过泛、过假、过空的现象,失去评价应有的意义和价值,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应"。课堂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向要指向学生的学习,评价态度真诚,褒贬结合,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3.
正斯霞老师的"随课文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或"分散识字",作为识字教学的一种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语文教学整体视野的观照下,"随课文分散识字"形成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主张,即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把识字和阅读结合在一起,识字在语境中进行,既利于在分散中巩固,又利于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在近50年的实践检验中,"随课文分散识字"一直以其独特的优势而成为识字教学乃至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等充分借鉴和运用的一种流派。  相似文献   
74.
曹海永 《江苏教育》2014,(19):50-52
<正>校本研修的重要视角之一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然而,我们却常常听到教师们这样感慨:校本研修不能彰显教师的个性;研讨的专题没有系列,没有深度;成长的路上缺乏榜样与集体的力量;研修总是正襟危坐,没有"习惯成自然"……校本研修成了很多教师挥之不去的"负担"和"包袱"。试想,一线教师把最多的时间和心力都倾注在了一节一节的课堂上,如果不能在课堂这个"第一场所"找寻到愉悦、尊严  相似文献   
75.
校本研修的重要视角之一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然而,我们却常常听到教师们这样感慨:校本研修不能彰显教师的个性:研讨的专题没有系列。没有深度;成长的路上缺乏榜样与集体的力量;研修总是正襟危坐,没有“习惯成自然”……校本研修成了很多教师挥之不去的“负担”和“包袱”。  相似文献   
76.
连续几天的阴雨,下得人心烦意乱。披着湿漉漉的雨衣,走进办公室,还未来得及整理一番,科代表已经捧着一大叠作业本进来了!最上面  相似文献   
77.
创新以规范为基础。众所周知:创新是中小学教师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小学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任何形式的固步自封、循规蹈矩、墨守陈规,都将阻碍中小学教师发展的进程,使其陷入缓慢、滞后,甚至停滞不前的困境: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跃进”,它必须有一个基础积累的阶段,即逐步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系统的教育教学常规,  相似文献   
78.
从教以来听了不少堂课,印象最深的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作文示范课。一堂课上,于老师在给学生作当场评分时,由100分上升到150分而又升至200分,最后竟然评到了300分!全场掌声、赞叹声不绝于耳。学生们更是精神抖擞,写作热情空前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由此,我不由想起于老师那经常竖起的大拇指。这不就是一种教育思想吗?没有对学生的这种充分赏识,任何教学方法、手段都只是苍白无力的。记得于老师说过:“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过分的表扬会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但现在的问题是,似乎没有一位教师把表扬用到过分的程度,多数人的…  相似文献   
79.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体会、欣赏与评价往往众口一词,其思维的角度、语言的表达惊人的相似。新课程背景下,强调阅读个性化,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阅读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0.
"文本解读个性化"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应坚守的一种观念,秉持的一种策略,追寻的一种理想。然而在践行中,由于教学的"作秀"对学生的误导,应试的"功利"对学生的戕伤,"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目标、过程、结果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真"。让教学成为一种真诚的对话,让考试成为一种真实的应答,是其"归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