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75篇
科学研究   37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71.
在我们的教育中,在我们的学生面前,我们似乎过于吝啬赏识,面对惩罚和批评又过于慷慨.人生中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这是美国教育家威廉·詹姆斯对我们的中肯提醒.赏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激励,能使学生获得自信,从而促动学生更好地发展.本文从小学生都期望获得赏识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初步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常识教育的作用和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72.
"课美,文美,夕阳真美!"这是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全省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上执教<夕阳真美>这篇课文留给笔者的印象.课文以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太阳西斜--下沉--落山的全过程,抒发了人们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写得十分美,渗透着强烈的美育因素.在上这堂课时,窦老师巧妙地把语文课作为美育的阵地,努力地挖掘和提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握和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自己的语言感染、有表情的朗读等方法,把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点化了出来、呼唤了出来,凝聚、升华为一种崇高的情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之美.笔者撷取其中数个教学片断进行赏析,与大家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73.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通过探究活动,能使学生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强化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和责任感;知道法律对公民个人(包括未成年人)隐私予以明确的保护,了解个人隐私受侵害时的法律救济方法以及侵权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自主地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在实践中依法运用.  相似文献   
74.
梁启超《新史学》共六部分,依次为“中国之旧史”“史学之界说”“历史与人种之关系”“论正统”“论书法”“论纪年”,而对“中国之旧史”的批判是“新史学”论纲的突出部分。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旧史”有“四弊”:一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是“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是“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是“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  相似文献   
75.
[案例背景] 5月20日,浙江省江山市中小学音乐新课程背景下新生代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中山小学如期举行。笔者有幸以授课者的身份参加了这次活动,借班展示了一节课。在接到教研员祝老师的通知时,正是我们的四川同胞经历5.12大地震后的那几天。通过媒体,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受灾同胞的痛苦、各级领导的操劳和广大人民火热的援手。在组织全体师生为灾区捐款献爱心的同时,我总觉得音乐老师还应该在课堂上做点什么。于是,两节特别为我所任教的六年级及三  相似文献   
76.
77.
任何一位班主任都希望胜任这项工作。特别小学班主任,他们面对的全是6岁-12岁的儿童,这些孩子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也是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那么必须要运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才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健康成长,否则就有可能误入迷途。  相似文献   
78.
通过在小学中广泛、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探讨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与方法,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培训上应用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效果、效率和效益。为今后持续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小学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寻找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9.
深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规避、防范其中的风险,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成败得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0.
本通过对李昂小说《迷园》的解读,从三个方面梳理其体中对女性自身及台湾命运的深切体认:从鹿港菡园处,作着力叙写女性隐含着的种种失落的欲望;从成长状态的焦躁里,表现女性叛逃于男性世界外而不得的异化式成长过程;表明在欲望的角逐中重新回到社会的女性,如同台湾的命运一般漂移不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