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19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湯用彤與胡適 在《胡適日記》中多處記有胡適先生與用彤先生之來往,我在《湯用彤與胡適(一)(二)》(刊于《中國哲學史》雜志,2002年第四期)中用了一部分,這裏對未錄部分再補錄于下,并作些簡單說明。  相似文献   
2.
20 0 3年 1 2月 1 9— 2 1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办 ,中国文化书院、中华孔子学会协办举行了“中西文化与人的精神发展国际学术论坛”学术研讨会 ,与会学者做了精彩发言 ,本刊将陆续发表部分学者的发言摘要或提交的论文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文化交流与人类文明进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今天中国的文化实际上是在五、六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吸收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有两次重大的外来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进程.第一次是自公元一世纪以来印度文化的传入;如果不算唐朝传入的景教和在元朝曾发生过一定影响的也里可温教,因为这两次都由于种种原因而中断了.第二次外来文化的大量传入应该说是自十六世纪末、特别是自十九世纪中叶西方文化的传入.这两次重大外来文化的传入大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罗素曾在他的<中西文明比较>一文中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①上述两次外来文化的传入,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每一次都使得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4.
如果我們能較少遇到責難地將明清間實學的實質界定為由內聖轉向外王,(即從袖手談心性、體道達聖轉向更多地追求外在的事功),並將這一時期中國“早期啟蒙思潮”置於與這種實學相輔相成的關係中進行攷察,那麼我們可以認為:這種思想領域裏的自覺轉型既是士大夫從內部對傳統文化予以審視批判的結果,也得力於外在的契機之助促其成長。被視作明清間早期啟蒙思潮之先驅的徐光啟等人正是在與初次輸入的西方文化的接觸中,  相似文献   
5.
儒学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学的现代意义已经有许多学者讨论过,特别是儒学对于现代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许多学者所注意。本文打算讨论儒学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儒学中当然有许多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部分,但它是否对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甚至对今日人类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呢?我认为,它无疑是有的,而且可以说是有很重要意义的。我们可以从若干不同的方面来说明儒学对现代社会的意  相似文献   
6.
文化历程的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历程的反思与展望主讲:汤一介访谈:闵惠泉闵:这些年人们对文化议论得比较多,但是对文化的一些观念似乎比较模糊,您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方面很有研究,我们很想听听您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汤:给文化下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据统计说有一百多种,也有人说有三百多种,...  相似文献   
7.
(二)哲学家和哲学思想的阶级分析问题一部科学的哲学史,必须是揭示哲学的斗争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牢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新编》不论在它的绪言和本文中,都不止一次地提到了哲学史贯彻阶级观点的重要意义,但是一到实际的运用。在许多根本问题上,情况却并不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1994年3月9日,本刊在北京举行出版座谈会,主编阎纯德教授主持会议,国家汉办主任、北京语言学院院长杨庆华致辞,我国文化泰斗及其他专家教授钟敬文、任继愈、季羡林、张岱年、张清常、汤一介、乐黛云、傅璇琮、冯天瑜、彭庆生和国家汉办常务副主任程棠等20多人与会,大家就弘扬民族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以及如何办好杂志发表了意见。  相似文献   
9.
(四)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的引用和史料的处理等方面问题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新编》在许多根本问题上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哲学史的基本原则相连背的。但是,读过《新编》的人,都会看到,所有这些重要问题,冯先生都是引用经典著作作为“依据”的。因此,不能不谈一谈冯先生对于经典著作的引用问题。我们认为,冯先生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指示,至少在态度上是不慎重的.一般的牵强附会和不确切的地方就不谈了。下面举出的只是几个突出的例子。《新编》在实质上肯定了有超阶级的哲学思想的存在。为了论证这个问题,冯先生引证了大量的经典著作。《新编》在证明孔子的“爱人”,是“爱一切人”;孔子所提出的“仁”的世界观,是具有“普遍性”的形式,而且这种“普遍性形式”是新的统治阶级比旧的统治阶级越来越普遍时写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一段话可以证明这一点。他们说:‘事情是这样的,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得不  相似文献   
10.
平凡而又伟大的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代就没落了,失去了贵族的地位。孔子年轻时作过几任小官,中年时曾作过三个月的鲁国司寇,相当于警察局长,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并不像后来我国封建社会统治者所吹捧的那样,似乎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道貌岸然的“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更不是一个天生的神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性格、有抱负、有喜怒哀乐的现实中的人。但孔子又并非没有什么伟大之处。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