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与义务教育均衡化改革相伴出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教师流动"等具体的制度安排。通过对华东地区某市的义务教育"区域一体化"制度进行调研发现,当地各个区域间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市政府引入企业参与到教育变革中,为实现跨区域的教师流动提供制度环境,形成了与区政府、学校、企业相互作用的利益群体格局。"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变迁不是简单地采取开放市场、引入正业,更不是抛弃既有的政府间的层级结构,而是关注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校的更名行为缘于对资源的竞争,尤其是对优质生源的竞争,然而更名并非没有代价,因此有必要检验、评估更名对高校生源质量的提升作用。以河南省2015—2022年的高考录取数据为基础,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事件研究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虽然更名的平均政策效应表现为显著提升本科高校的生源质量,但生源质量提升效果的出现具有滞后性,且无法持续稳定存在。与生源省份信息联系越是紧密,该省高校更名对生源质量的影响效果越小。此外,不同类型高校更名对生源质量的影响差异较大。除独立学院更名外,其他类型的更名非但没有提升高校的生源质量,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利用2000年全国教育财政基层报表数据,对全国民族自治地区和非民族自治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支出进行了简要分析。研究发现,民族自治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教育支出水平低于非民族自治地区;在民族自治地区比较集中的"二片"和"三片"地区,特别是在小学层次,民族自治地区和非民族自治地区的生均支出水平并无明显差距;在初中阶段,两类民族地区的生均支出水平也非本片地区最低的。研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还发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民族自治地区学校相对于非民族自治地区学校,总支出中来自预算内的比重较大(即民族自治地区的教育支出相对于非民族自治地区来说,更依赖预算内收入,而较少从学生家庭和社区汲取教育资源)。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并不满足"财富中立性"或"财政中立性"的原则;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民族自治地区的生均支出(收入)水平高于非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2006年昆明市公办高中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对高三学生的高考成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教育生产函数实证研究。针对两个主要问题,即非均衡化教育资源配置背景下的基础教育生产效率及学生学业表现差异背后的学校的作用,研究发现:(1)学生高考成绩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高中前的学习基础(以中考成绩为代理变量);学校变量对学生高考成绩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学生及其同伴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高考成绩没有重要影响。(2)教育生产单元对可控的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在整体上是缺乏效率的(有体制性原因)。文章还探讨了主要研究发现的政策含义,并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我国义务教育基本建设费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建设经费供给的历史回顾及对当前学校办学条件总体状况和基本建设经费保障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差异大,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多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建设经费保障水平不高,无法适应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应该适时进入标准化、一致化阶段.应继续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事业全局,充分调动地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全国范围的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新的教育融资模式,增加教育经费供给,提高教育筹资及经费管理、使用的规范化水平,通过实现学校办学条件均等化,改变义务教育的面貌.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调查数据对我国中东部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基于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中东部地区"新机制"的顺利实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义务教育资源利用及配置不均衡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利用1997年到2000年的全国县级数据对中国义务教育的资源利用和配置不均衡状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发现,虽然不同地区之间资源利用模式相近,但地区之间的生均支出水平差异很大,特别是农村与城市之间、沿海省份与其它地区之间的支出差异非常明显。虽然非民族地区的支出水平高于民族地区,但差距相对较小。本研究计算的生均教育支出的不平等指数一致反映,2000年小学和初中阶段生均支出不均衡程度非常高。塞尔系数分解发现,省内不平等占到总不平等指数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之间,省间不平等占到总不平等指数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城乡不平等占省内不平等的比重全国平均为三分之一。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因地区间差距过大在总不平等中不能凸显。比较1997年和2000年的计算结果发现,总不平等程度在这3年中有所增加但变化并不明显。但是,支出分布上端与下端的相对差距拉大了。本最后探讨了以上研究结果相应政策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效果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调查数据对我国中东部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基于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中东部地区"新机制"顺利实施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中教育的一个生产函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2006年昆明市高中调查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HLM)对高三学生的高考成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教育生产函数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学生高考成绩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高中前的学习基础(以中考成绩为代理变量);学校变量对学生高考成绩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小;学生及其同伴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高考成绩没有重要影响.研究认为教育生产单元对可控的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在整体上是缺乏效率的(有体制性原因).文章也指出了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义务教育财政面临的挑战与教育转移支付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自 1 98 5年开始的义务教育财政改革是以分权化和经费来源多样化为主要特征的。这一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质量的日益不平衡以及贫困地区公共教育资源不足。这使得建立一个切实的、经常性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成为必要。本研究利用 1 997年和 1 999年县级数据研究了 90年代后期教育资源的使用状况和教育投入的地区间不平衡。在此基础上对分权化财政系统中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并进一步探讨了在中国建立经常性的、切实的义务教育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