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3篇
  202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中 ,共有500多个概念 ,包括九大类 :数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量与计量单位的概念、数的整除性概念、统计图表的概念、简易方程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运算的概念、应用题和数量关系的概念等。这些概念都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思维特点 ,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揭示的 :有的概念是正式下定义的 ,有的则是通过具体的描述、举例的方法直观给出的 ,还有一些原始概念既不定义 ,也不描述 ,而是作为口语或常识应用的。该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 ?下面就以《时、分的认识》一课为例 ,谈一点个人的看…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82页. 一、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角形".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然后用线把它们首尾相连,你猜会得到什么图形呢?  相似文献   
3.
4.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这一节课我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年级上了不下5次,每一次上完课我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课堂因为学生而精彩!这里想借助课堂教学中点点滴滴的片段,谈一谈我的体会和思考。片段(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板书),你们听说过分数吗?生:听说过。师:把你听说的告诉大家。生:分数就是把一样东西分开来,再几分之几。生:分数就是我们平时考试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批的“几分”。师:不过今天我们学的分数可不是你说的分数。生:分数中间有一条线,…  相似文献   
5.
《APOS理论下的概念教学模式研究》讲述了APOS理论下的概念教学模式。美国的杜宾斯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是要进行心理建构的,这一建构过程要经历操作(Action)、过程(Process)、对象(Obiect)、概型(Scheme)四个阶段。APOS理论的提出给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让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的教学模式走出了非此即彼的尴尬局面,而集两者于一身,实现了它们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知识?是孤零零的呢,还是在一个网络中间和其他知识建立起了联系?这是衡量知识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带着对“知识求多更要求联,教知识更要教智慧”的美好憧憬,我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内容为例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6~58页“认识圆”。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进一步来认识圆,你已经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生:我知道圆周率是3.1415926。生:我知道圆有半径和直径。生:可以用圆规画圆。师:你们说的的确都和圆有密切的关系。说到画圆的工具圆规,你知道圆规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大屏幕出示:圆规的发明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夏朝,公元前15世纪的甲骨文中就有“规、矩”两个字,当时所说的“规”即现在的圆规)  相似文献   
8.
“时、分的认识” ,大多数教材是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教学时、分的含义和进率→教学看钟表的方法及时间的写法”的顺序编排的。在教学实践中 ,大多数教师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教学的。确实 ,就知识结构而言 ,钟面及时、分的进率是学看钟表的“上位”概念。但我认为 ,学生在学习这一知识之前 ,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看钟表的经验 ,钟面结构的原理以及时、分的进率反而成为学看钟表的“下位”概念。如果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 ,很明显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因此 ,我是这样导入该课的 :师 :今天 ,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我们的课 ,我的心情…  相似文献   
9.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68-69页。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1000以内数的认识”。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1000以内的数,老师带来了三杯小棒。看到这三杯小棒,你想说什么?  相似文献   
10.
没有研究过佛学,但参禅的三重境界却让我在很多方面茅塞顿开.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那山,看水不是那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初对这句话的理解源自年少时观赏风景的体验:初看山水,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走入山水,因为一丝清凉抑或感动,所以或雀跃或悲伤,于是会从一个新的视角感受山水、认识山水,山水也随着情感的变化而显得风格迥异,这时的山与水仿佛已经不是原来的那山那水;走出山水,恰如"千回百转之后,一切回归大地"一般,所有的色彩与情感回归到山水之间,再同首,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