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要超出应试教育的限阈,就不能停留在一般字词句的理解和阐释上,而是要引导学子们自觉地探究所学内容的来龙去脉,沿波讨源,求其本义,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成背景和中国语文渊深的文化蕴涵,同日寸培养各级学子们主动学习、探求知识和真理的意愿和能力。  相似文献   
2.
《坛经》中的"自性"是慧能大师所讲佛法中的重要内容,给予了艺术创作重要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何期自性’,即艺术创作的根本源泉;返归本心,当众生向外寻求,被世俗的迷妄缠绕,需要"除却迷妄"返归本心,这为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途径;明心见性,即自性本自清净,明了本性,即得"见性成佛",这启示了艺术创作最高境界,即浑然圆成。  相似文献   
3.
审美教育即教育者通过各种手段,通过美的形象的熏陶、感染和教化,培养学生对各种美的形态和审美对象的感受、理解、欣赏和创造能力,从而培养健康而完满的人性。我国自新时期以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战略,  相似文献   
4.
“孔子删诗”问题在(《诗经》学史上历来争议较多,且迄今尚无定论。论文在详细梳理有关学术史料的基础上,重新剔发“去其重”说在诠释“孔子删诗”问题上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泽厚实践论美学发展至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构成了中国当代美学机体中的主要骨架,然而亦存在一些尚待克服的困难与不足,影响了其理论体系的内在自足性和学理上的进一步开掘。从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实践活动与审美活动、积淀与突破、工具本体与心理本体四个方面反思李泽厚实践论美学,并对相关的美学论争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6.
"孔子删诗"问题在《诗经》学史上历来争议较多,且迄今尚无定论。论文在详细梳理有关学术史料的基础上,重新剔发"去其重"说在诠释"孔子删诗"问题上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的高校教育应是审美化的教育,然而从整体上看,审美教育仍是我国当前多数高校的薄弱环节,审美教育"打游击"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针对这一现状,文章主要讨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审美教育之于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高校审美教育的理论研究及其目标、任务;高校审美教育的改进措施、实施条件与管理体制等。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文坛,张承志、张炜“以笔为旗”,大力张扬审美浪漫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试结合“二张”的文本。从“审美浪漫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二方面考察“二张”的文化审美心理,以求进一步揭示出“二张”文化现象在当今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
孔颖达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儒家诗学观,提出风雅之诗,缘政而作、诗述民志,乐歌民诗、畅怀舒愤,塞违从正等系列命题,倡导承、志、持等新的儒家诗学理念,将诗歌的审美教化功能与审美抒情特性统一了起来。孔氏还提出诗为乐章、诗乐同功等诗乐一体论,考察了诗、乐之间相互生发而又辞变声常的复杂历史现象,揭示了上古之乐教统诗教,春秋期间诗乐两艺分途的文脉历程。他对于音韵声律的重视和强调,推动了初唐诗坛对诗歌声律的自觉追求。孔氏三体三用说的提出和发挥,较为合理地阐释了诗之六义说的系列悬疑,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审美意象论和意境论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