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综合类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生态美学将重建人类的存在、发展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平衡互动的审美关系作为美学思考的核心。文章以当前江苏高校大学生生态美学教育为研究对象,在对大学生对高校开展生态美学教育的意愿度及心理预期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生态美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于师号 《文教资料》2012,(19):19-21
文章综合新材料《寰宇琐纪》中透漏的零散信息,对晚晴小说戏曲作家宣鼎的交游考察后发现:宣鼎交游对象多为下层官吏、幕僚和底层书画家,对宣鼎交游的考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返魂香》、《夜雨秋灯录》在人物取向和审美趣味上呈现出来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3.
陈作霖不仅是近代南京著名的经学家、地方史志学家、教育家,亦是影响一时的文学家,其不仅创作宏富,而且结交甚广,推动了近代南京文坛的繁盛。陈作霖晚年始作词,有词集《可园词存》。陈词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感怀时事、咏物、写景、纪游、悼亡、题画等,几乎无所不包,不少词作还带有一定的佛教旨趣,对南京地方名物亦有很好的表现。总体来看,陈词调摹两宋,风格以平和稳健为主,同时亦不乏讥诮和幽默,用语清新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画面感、色彩感亦是陈词在艺术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夜雨秋灯录》立体化地展现了中国晚清社会的民生百态:反映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黑暗现实,同情下层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揭示世风的污浊和道德的沦丧,颂扬善行美德和良知侠举;揭露封建礼教对广大女性的残酷桎梏,发掘女性身上的人性美、道德美,赞颂她们的义、侠、智、勇;披露当时社会上各种旧俗陋习,揭示邪教的虚伪本质,讽刺"时文"和官场的阿谀奉承。  相似文献   
5.
“比德”是孔子游历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审美观。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孔子不仅赋予自然山水、松柏、兰草等以“德”的品性,同时一些不太为常人所留意的自然景象也常常引起孔子的“德性”观照,体现出孔子内心非常细腻的“比德”联想和审美思考,这种游历审美观对后世文人生活方式、审美心态及文艺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教学实践,文章提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这种基于角色转换的教学新模式具有多方面的教学促进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消解对该门课既有的误解和抵触情绪,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该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教师应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导演,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相似文献   
7.
彭孙通是清初词坛上一位优秀的词人,被王士旗誉为“近代词人第一”。他的词学思想也颇有独到之处,本文结合《金粟词话》,探究其词学思想。本文首次总结出他在词论上以自然为宗,并举雕琢;兼容并包,不以婉约、豪放争长;积极倡导,纠云间之弊三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