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教育   70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首语     
<正>晚清以来的现代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始终关联着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迫切历史需要,是沿着"强国家——造国民——兴教育"这个大思路走过来的。我们所要发展的现代教育,已不是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以人文化成为旨归的古代教育,而是携带着西方富强信息、以科学技术为主体的现代西式教育。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古代以儒家学说  相似文献   
2.
总览中国当今教育改革全景,我们将会发现:新读经运动与新课程改革几乎在同步发展。对于新读经运动来说,中国现代课程问题的症结在于斩断了与本国文化传统的血脉联系,因而需要通过与传统进行更加深入的对话,对现行课程进行改造;对于新课程改革来说,现行课程的根本问题在于它不能充分反映现代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因而需要通过进一步与世界  相似文献   
3.
4.
在中国大陆教育史学界,以田正平教授为首的浙江大学教育史研究团队,是以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研究而著称的.<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以清末民初乡村教育冲突考察为中心>,作为该团队持续不断之学术努力新成果,在视野下移中拓展了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的研究领域,以"乡村教育冲突"为核心透视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深层历史问题,修复了从清末兴学到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运动研究的缺损环节,是一部"费了功夫"也"费了脑筋"的学术力作.若能走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视野重叠,在全球化视野中界定中国问题,在多层次不同教育主体的博弈中审视国家的现代化规划,或将开创出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研究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于述胜 《中国教师》2008,(19):28-30
<正>一提起"维他命",科学家头脑中呈现的是特定的化学成份、物质结构;普通百姓头脑中呈现的,则是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相当模糊(与科学家相比)却略带灵性的那么一种东西。百姓不可能,也无必要像科学家那样清楚、精确。正因为模  相似文献   
6.
记忆的意义     
于述胜 《中国教师》2008,(13):35-36
<正>两种风格的历史记忆去年暑期,读了两本个性鲜明的日记。一本是丰子恺的《教师日记》,记录着他抗战初期的流浪教学;一本是《吴宓日记》,记录了作者学习于清华学校开始直至晚年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2004年,被学术界称为"文化保守主义年".这一年,蒋庆选编的皇皇12卷本<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以其浓烈的"原教旨主义"倾向,引来了有关媒体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关于儿童读经问题的激烈争吵.  相似文献   
8.
于述胜 《教育学报》2005,1(1):73-75
教育研究的专业性是以教育问题的综合性为基础的,离开综合性便不可能有其专业性。落实到具体研究实践中,这一综合性自然就表现为跨学科性。在跨学科视野中从事教育学和教育史研究,就是要在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中把握教育问题的社会和化实质。单纯的教育学知识和语言无法使我们确定和论述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9.
傅统先教授(1910—1985)是中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学家,中国教育哲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对于杜威学说的译介和研究、对于皮亚杰学说的译介和研究,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至今不衰。今年,是傅统先教授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他对中国教育学术的重要贡献,我们于2010年7月17日,对傅先生的开门弟子(硕士研究生)、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陆有铨先生进行了访谈。这次访谈,可以从一个侧面,呈现傅统先教授的学术人生,加深我们对于中国现代教育学术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近30年来,在激活传统教育智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体系的感召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主要学术团队:其一,是以黄济教授为首的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其基本理路是"由论而入于史",即出于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的需要并从现代教育哲学问题出发,去回溯和总结传统教育哲学的丰富思想观点;其二,是以张瑞?教授为首的华东师范大学团队,其基本理路是"由史而进于论",即通过总结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在哲学层面上把握中国教育的历史与文化精神。此外,何光荣教授的传统教育哲学研究也别一格。他在同情与体贴中切近传统,呈现出传统学术贯天人、通物我,以"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达"内圣外王"之道的大教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