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说“去”具备一定古代汉语知识的同志,都知道古代汉语中的“去”,与现代汉语中的“去”一样,是个动词;词义却不同,现代汉语的“去”着眼于行动的目的,古代汉语则着眼于出发点。例如: “孟子去齐”应译作“孟子离开齐国”,而不能按现代汉语的习惯,理解为“孟子向齐国走。”同样道理,现代汉语的例句“我去食堂”,也不能按古汉语的习惯,理解为“我离开食堂”。但是,在具体把上述分别用于阅读古文时,我们却经常能见到不正确的解释。例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短歌行》)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就注解说,“去日,过去的日子。苦多,恨多。”这个注释有两个毛病:一,“去日”解为“过去了的日子”,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解释的,忽略了“去”的词义,古今不同。二,按这个解释,同时也忽略了“譬如朝露”的比喻。我以为,曹操这里把人的一生,比做“朝露”,是为了极言其短暂,人生如朝露,转瞬即将完结。在这转瞬即逝的时日,想到功业未就,其心中的悲苦当然是很多的,很深厚的。把上下句连起来,“去日”就不应当解作“过去了的日子”了,而应解为“在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心中的悲苦是十分深厚的。”我提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想要说明,读古文应注意古今汉语的区别。戡然不同的好分辨,稍有不同的易忽略,这是一方面。还有一种是按现代汉语习惯似乎也能讲通,于是就驾轻就熟地讲下去了,殊不知已经讲错了。比如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按现代汉语习惯似乎是陶渊明误入尘网十三年,其实  相似文献   
2.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于一九六二年问世,这是古汉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件大事。它第一次明确了古代汉语课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首创了文选、通论、常用词三结合的体例,从而使古代汉语的教学走上了正确的轨道。一九六三年第一期《中国语文》又发表了王力先生的文章《古代汉语的教学》,全面阐述了这门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以及课程的内容。并有针对性提出了几个教学上应予遵循的原则。可以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