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1篇
教育   17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运用比较诗学的方法,对郭沫若早期诗学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论和柏格森生命美学的影响/接受关系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郭沫若早期对这两种思潮的接受都不是照单全收的,由于时代(现实)与文化传统的制约,再加上西方不同思潮的交叉影响,这两种思潮在郭沫若那里均已发生了这样那样的改变,这种改变隐含了诗学建构的某些规律性现象。文章以郭沫若早期对上述两种思潮的接受为个案,探讨的其实是一种新型诗学何以建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视点”是绘画透视理论中的一个术语。小说家的叙述角度与画家的“视点”有些共同之处。国外的小说理论界很早就注意到这一问题;而国内早几年还处于介绍阶段。近年来虽然已运用“视点”理论解决了文学理论的某些问题,但是,运用这一理论研究具体小说作品的文章还未曾出现。本文试图对鲁迅小说的视点艺术及有关问题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扬弃理论论述了“五·四”文学观念与传统文学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五·四”文学观念在功利论、表现论、决定论三方面均程度不同地受到了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惠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青年学者杨小清的专著《艺术构造论》学术研讨会,于8月19日在惠州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山西、湖南、广西、江西、广东等地的专家学者6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惠州市有关部门领导及文化艺术界人士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论“五四”新文学观念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把“五四”多元的文学观念概括为决定论、功利论、审美论、表现论和白话文学等五大文学观念,根据阿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理论、批评家观察文学的相位及相位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分析了“五四”新文学观念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论述了“五四”诸文学观念之间的差异及其相互联系。最后,文章超越“五四”文学观念本身,引出了观察文学现象的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鲁迅研究,从傅斯年在1919年2月《新潮》发表的评《狂人日记》的文字算起,已有80年的历史。经过几代鲁迅研究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鲁迅研究至本世纪末已成为一门足与“红学”媲美的显学。这一学术领域,高手如林,新秀潮涌,学术论著汗牛充栋,异彩纷呈,鲁迅研究的开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但由于鲁迅本身的博大精深,再加上历史、时代、政治、文化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鲁迅研究还不能说已经令人十分满意了,事实上还有相当多的工作需要认真去做。例如对整个鲁迅研究有着借鉴意义的地方史和阶段史一直无人问津;鲁迅旧体…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心灵表现价值取向的开启者这一事实,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注意.鲁迅的文学理论批评价值选择既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心灵表现论,又有着时代和其个人特征.这充分表现在他关于文艺的发生、文艺的职能和创作主体的系列看法上.由鲁迅所开启的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心灵表现价值取向,是对作为文学创作得以实现的创作主体一维的敞亮与确证,隐含了诗学话语建构的一般规律,同时又存在着学理性不足、忽视艺术形式与主体心灵的内在联结等理论建构上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提出针对地方院校中文师范本科生的“读”、“说”、“写”、“教”的潜能发掘问题,有其现实针对性。这里所说的能力是指适应中文师范本科生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读书能力、说话能力、写作能力和师范技能。“读”、“写”、“说”、“教”能力的培养与发掘,可从课程设置的改革、能力培养的个性化、创设新的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培养目标的实现问题,学生实务能力培养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等,这也是本文选题的依据。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并不仅仅来自高校本身,也有地方政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因素。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就不能仅从学校内部入手,而应从学校与政府(社会)的结合部去思考,因为只有实现高校与政府(社会)在办学上的互动,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当今诗歌所处的文化语境和文化语境下的诗歌写作与批评态度入手,对90年代的诗歌边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90年代的文化语境促成了读者大众与写作者在拒绝“诗性”上的合谋,读者大众在远离诗歌而去的同时,写作者的诗歌态度也发生了畸变;诗歌写作的反诗化与诗歌批评的庸俗化,是当今诗坛的两道灰色景观。文章认为坚执文化对抗立场,实现文化超越,不仅是文化颓败时代诗歌应肩负的使命,同时也是诗歌救助自己的最后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