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综合类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冯梦龙提出“情教”的理论命题,主要缘于三方面的思想认识:一是“情”一元论的世界观;二是“情为理之维”的“情”、“理”观;三是“六经皆以情教也”的经典体认。这三方面的思想认识共同构成了冯梦龙“情教”思想确立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作为"情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冯梦龙"至情"思想是针对理学思潮"理为情之范"的"情"、"理"观和"知"先于"行"的人伦秩序实现途径提出的。在对理学思潮以上观点驳难过程中,冯梦龙赋予其"至情"思想至少三方面的价值内涵:一是强调"情"之"真";二是强调"情"之发生缘于道德主体"不忍人之心";三是强调"情"之义无返顾精神。这些价值内涵的赋予,既体现了对李贽"童心说"思想的接受,也是其在确立与强化道德主体的伦理责任感成为社会改革当务之急的大背景下,对孟子提倡的绝对主义伦理精神的重新高扬,使其至情思想呈现出鲜明的复古特征。  相似文献   
3.
对共生与和谐这一审美境界的追求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描述的人类生活场景是桃源中人与这一“绝境”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共生状态”的描述。这种共生与和谐的生活状态,已超越了世俗社会中的时间观念、利益关系以及王化礼教等人为羁绊,达到了一种生态美学所追求的共生与和谐的极致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4.
作为晚明时期一部重要的文言笔记小说集,《情史》之所以择取古今情事之美者并评辑刊行,既与冯梦龙对宋明以来情、理关系的哲学思考密切相关,也与其无情化有,私情化公的情之规正目的紧密相连。简而言之,《情史》二十四卷作品中,既有对情本体地位的演绎,也有对情为理之维认识论的阐释,复有对情之内在品性的呈现及以之对情的规正。这二十四卷作品的合力,即是对冯梦龙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创作目的的共同承当。  相似文献   
5.
作为元代曲坛上影响深远的大家,关汉卿与马致远的杂剧创作既呈现出时代所赋予的共同特征,又有因各自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不同而导致的差异性。总体来讲,关汉卿杂剧较为密切地观照现实生活,充溢着浓烈的战斗精神,是名副其实的“场上之曲”;马致远杂剧注重观照自我,其剧作抒情达志多于故事的演绎,是名副其实的“案头之戏。”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情教思想,有其产生的特殊语境。在探寻救世良方的普遍人文关怀中,冯梦龙既不同意异端之学的欲人鳏旷以求清净,也不赞同宋明理学思潮的从道理上做者、理为情之范伦理实践观,同时也否定了主情文化思潮对情之非完满状态认识的不足。在冯梦龙看来,生在而情在,情为理之维,只有以情为本,慎待人情,情、理兼容,才能最终实现救世的人文关怀。从先秦至晚明情、理关系认知发展过程来看,冯梦龙情教思想建构既体现了对久已断绝的重情文化精神的接续,对理为情之范伦理实践观的纠偏,对情之偏至发展的积极校正,也标志着秦汉以来长期分裂、二元对立的情、理关系认知,在新的时代情势下出现了融合的迹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