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经典的形成多非圣人立言、一蹴而就,而是有赖后代思想家对同一文本不断加以解释,拓展其意涵、深化其论述,令该文本在解释史中延续生命并不断崭露新的思考维度,最终成为经典。《老子》作为中国哲学里一部思想深邃、版本宏富、被大量思想家注解阐发的哲学经典,是思想史上经典化的代表。众多老子注本中,王弼注展现出超然的思想深度与理性精神,一扫前代老学的虚无主义与超验倾向,崭露出《老子》文本广阔的思想视野与强大的解释力,为其经典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与前代老学文本相对照,王弼的《老子注》更加清晰地呈现了《老子》文本在解释史中的义理化、哲学化转向,并折射出哲学文本经典化的群体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作家安妮宝贝的长篇小说《春宴》中,作者通过描述书中三组人物的生存与实践,探讨了理性背后代表意志冲动的生命情感在何种程度上能令人从娱乐至死的时代发现自我、获得解放,意志所开启的非理性世界又究竟是如尼采所言能令人获得绝对的真实,抑或只是以情感探寻生命质地的主体必须穿越的幽暗隧道与海市蜃楼。若意志冲动造成的情感关系不过是现代个体必须穿透的一场幻觉,在这幻觉背后,柏格森所言的“记忆”或能将失陷的物理时间化作内在生命,以审美的方式取代伦理,令沉沦的时代与人重获救赎。  相似文献   
3.
以人之心体作为儒家修齐治平的着眼点与发用处,并消解正心诚意与格物致知产生的内外区隔,是阳明心学的重要特征。而以本心之发明、施用论证儒家人伦道德于人内在根本倾向、终极生存可能上的本然与必然,势必关涉心体性质的辨析与揭示。一方面,心超越一切固化立场,具有“无善无恶”的自然本性;另一方面,心因能主动生发现实伦理行为,并于本体层面赋予此世生命以实在性,而能回转佛道二教的虚无主义倾向,实现儒家“必有事焉”的生存指向。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论述表明,虚与实是对心体无纤毫私欲遮蔽、廓然大公的本然状态的不同阐发。而只有同时认清心体的虚与实并超越固化的是非判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伦理自觉并体察生命本具的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4.
尼采通过否定二元对立的抽象理性,揭去充盈着力与美的生命世界上覆盖的面纱,并以此为理论出发点理解悲剧。在《悲剧的诞生》中,他试图通过重释古希腊传统悲剧摧毁苏格拉底以来“使生存显得可以理解”的理性世界观,达到酒神精神的生命狂欢与日神精神梦幻形象的统一。这种冲破单一的理性视角而触及生命存在本身的哲学与一向推崇体验阐发、从天人同理的视角解读存在与生命的道家哲学极具共域性。然而,在《老子》等道家文本的鉴照下,尼采虽感受到虚伪的理性世界背后道的生发流通,却难以对其如实描述、建立妥当的思维径路,因而其酒神精神又在外显表征与进入方式上与先秦道家哲学、乃至中国哲学的世界观、生命观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