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在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下,各大、中、小学校接连被封闭、占用或强制解散,当地学校教育事业陷入绝境。一时间东北学子纷纷失学,亟须救济者遍布关内外。为此,国民政府教育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救济入关的东北籍学子,借助这种教育救济来缓解东北学生失学的严峻情形。此举不仅保存了东北教育事业一线生机,抢救了大批东北青年学子,而且使受救济者免受奴化教育,为东北增添了抗日力量。  相似文献   
2.
晏阳初积极参与教育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向世界推介平民教育,将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本土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平民教育发展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世界事业。他不仅向外传播了平民教育,更重要的是使平民教育走进了世界。平民教育与国际教育组织及会议合作的历程为’当今促进中国与国际教育组织的对话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余家菊,平生著述甚丰,其中于教育思想理论方面建树颇多。尤其在收回教育主权、拓荒乡村教育、发展师范教育、重视义务教育,以及引介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和心理学理论等方面,富有开创性贡献。此外,对学制建设、课程设计、儿童心理、学校军事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以及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弘扬等,...  相似文献   
4.
重在学习研究贵在实践发展——陶行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余子侠熊贤君周洪宇1996年10月18日至21日,“陶行知研究”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桂香满园的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湖北省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5.
清末“新政”时期,唐文治以朝廷倚重的“干员”身份参与新立商部暨农工商部的商政变革。他通过拟上奏折,借助朝廷推力加强各地实业兴办的筹划和管理;通过促设商会,借助民间结社厚聚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通过创办实业,借助经济实体的样板作用以开全国风气之先。他的所作所为的时代意义,有助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民族资本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利权的保护。然而正值自己政坛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他却与朝廷作了彻底的“买断”,由此留下一个值得后人探研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清末及民国时期,湖北官府及广大学子在留学教育发展过程中,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地开辟各种留学途径,从而使该地区学子出国受教育的渠道或方式渐呈多元化的开放格局。虽然不同时段的留学渠道不尽相同,但基本上以省费、自费、庚款留学为主要路径,辅以其他新的留学方式,而且相同的留学途径(如省费留学)在不同的时期又被赋予新的内涵。所有这些变化,向人们呈现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万千气象的历史缩影。  相似文献   
7.
近代湖北的留学教育起步较晚,但在清末不出10年时间,该地区就形成了留学的热潮,其留学规模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这种局面的打开与形成,与其时湖北主政人物的留学教育思想有着紧密关联.民国初年,湖北就有了派遣百人出洋的留学计划,并对留学各项事宜进行规定,自此湖北的留学政策开始以文本形式出现,留学教育逐渐步入有法可依的时代.及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湖北省府频繁出台有关留学教育的规章制度.从此该省留学教育政策渐趋规范和完善.透过湖北留学教育政策的演变,可见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由无序到有序的规范化管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9.
对于自己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习博士学业的指导教授施吹耳,尽管陶行知终其一生从未在公众场合提及这位导师,然而从目前可见的唯一一篇在中国教育刊物上刊载的施氏文字(译文)中,人们不难看到,无论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形成,还是教育事业的践行和推进,陶行知均深受其师教育思想及学研路向的影响。 文章首先考证了陶行知在哥大的导师Strayer的英文全程及最早在中国出现的汉文译名,继之对陶行知他们负责编辑的教育刊物《新教育》刊载的施氏的一篇文章的译文进行了介绍,接着对该文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华教育界的影响作了简要的说明,最后联系陶行知归国后的所言所行,指出陶行知在中国教育改进的过程中对其师衣钵的真切传承。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