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庄子的言意观上承老子,下启魏晋玄学及后世文艺审美诸学说。本文通过对庄子言意观的再认识,认为其围绕“道”而展开的“言意”之辩,对后人审美思维方式有深刻影响力;其言意观与虚静说的互补则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并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鉴赏中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命题被公认为现代艺术理论的柱石。中国古代书法以笔墨纸砚作为工具对方决汉字进行形的塑造构成其独特的“形式”。而书法中“人”的因素导致了不同的意趣和风格,书家以精气神论之,这正体现着中国书法的“意味”。中国书家以大量的实践和理论完成了中西艺术理论的同构,赋予书法这“纸上的舞蹈”以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克罗齐的直觉说是一种对理性的否定,他认为直觉就是表现,创造,是心灵的赋形活动,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精神活动,是与理性知识不相关的独立存在。本文通过对直觉即艺术理论的再认识,认为克罗齐直觉说肯定了艺术表现的不确定性;在艺术表现的过程中,非理性与直觉不可否认和低估;而情性与心灵则是艺术表现的根本。其直觉即艺术,即抒情的成功表现等理论承前启后,对二十世纪的美学思潮及现代派绘画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谚语被视为人类的一笔精神财富,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精辟见解和深刻思考。它不仅是生活技能的传授、生活目标的确认和社会规范的教导,而且是社会角色的认定以及民族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淀和民族心理的折射;更是人类在繁衍生息过程中的一种自我保护和反省,是人类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思考。然而其真知灼见并不能掩盖糟粕的存在,故有必要对谚语的功能、作用及其不利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更有效地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之精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